初探江南银元戳记(一)
清代自开国到道光年间(1644—1820)基本上沿用银两制和铜钱制相辅而行的明朝晚期货币制度,以白银为主,铜钱只作零星支付。铜钱由政府铸造,不得私铸私毁,银锭则由民间自由铸造和熔化,政府并不干预。由于各地炉房之间的银锭名目繁杂,成色纷岐,验讫盖戳便成了交易的必要程序,戳印自然约定俗成地成为了硬通货成色和信誉的象征。
在晚清和民国前期,大量种类各异的外国银元涌入我国,使中国本来已经复杂的币制更加复杂化。由于外国银元制作精美、便于携带、以枚论值,使用方便,因此深受中国百姓欢迎,加上成色较低的外国银元在兑换中国纹银时出于有利地位,有利可图,一时间民间仿造者蜂拥而上。道光十三年(1833),御史黄爵滋上奏:“盖自洋银流入中国,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销化纹银,仿铸洋银,其铸于广东者曰广板,铸于福建者曰福板,铸于杭州者曰杭板,铸于江苏者曰苏板,曰吴板,曰锡板,铸于江西者曰土板。行庄种种名目,均系内地仿铸,作弊已非一日,流行更非一省。”①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仿造者或掺加大量合金,或熔银加铜,或挖孔灌铅,或铜板镀银,作伪手段五花八门,技艺日趋乱真,人们在兑验时不得不倍加小心谨慎,那些市场公认、信誉卓著的钱庄商肆检验戳印自然成了银元流通的“特殊通行证”。可以说,外币入侵和民间仿造,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币制混乱,进而直接促成了银元打戳盖印检验行为的风行蔓延。
光绪十年十一月(1885年11月),吉林将军希元等奏请“仿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以济现钱之缺”,十多天后军机大臣奉上谕,批复:“览,钦此。”②清朝中央政府首次同意地方政府自铸银元。此后,广东、湖北、天津、江南、安徽、奉天、四川、台湾、云南等地,相继奏请自行设局铸造本省银元。由于清朝中央政府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各省所铸银元式样、重量和成色参差不齐③(见下表)。即使在同一省内,造币厂主事官员的变动也会引起标准的前后变动,如江南省造银元主币中的早期无纪年老江南含银量可高达91%,纪年稍后的辛丑、壬寅、癸卯等便下降为88%;而同是甲辰纪年,有些版别含银量只有88%,另有些版别含银量却高达91%。④人们在使用这些新银元时,仍然还要鉴别成色,查验重量,定其升水或贴水。因此,各地本省银元的大量铸造对打戳盖印检验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名称 年代 库平两 成色含银(两)
广东龙洋1890 0.7245 902.700 0.6540
湖北龙洋1895 0.7226 903.703 0.6530
江南龙洋1898 0.7246 902.307 0.6538
安徽龙洋1898 0.7239 894.676 0.6477
奉天机器局1899 0.7247 856.562 0.6207
吉林银元1900 0.6988 884.059 0.6178
江南龙洋1902 0.7074 902.700 0.6386
奉天银元1903 0.7056 844.526 0.5959
吉林银元1905 0.6977 895.679 0.6249
东三省银元1907 0.7199 890.066 0.6400
四川龙洋光绪年0.7179 896.682 0.6437
“江南实九州之上腴,神皋奥区,甲于天下。”⑤虽然江南省造银元开铸时,江南省早已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安徽和江苏仍然是清朝甚至民国时期全国最富硕的省份之一,经济发达,交易活跃,大量参与流通周转的江南省造银元也因此而烙下了一个个历史的戳印。
目前,收藏界流传的“江南银元十币九戳”说法,也恰恰佐证了银元戳印作为鉴真伪、定成色、做广告、送祝福的有效手段,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江南地区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银元戳印可分为钢戳和墨戳两大类。钢戳又可细分为阴文戳记和阳文戳记,阳文戳记要比阴文戳记清晰漂亮得多,钢戳者尽管多为一字一戳,两字以上并排出现的并不多见,但其对银元品相破坏较大。墨戳按所用墨汁色彩可细分黑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等,以黑色墨戳最为常见。具体到江南银元上,钢戳较多出现在早期的老江南、戊戍、己亥、庚子等纪年银元上;在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相继采取折价回收或更换打戳烂版后,墨戳开始占据了银元戳印的主导地位,后期的辛丑、壬寅、甲辰等江南银元上加盖墨戳者已经相当普遍了,当然两者兼而有之的也不在少数。按其内容不同,江南省造银元上的戳印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型:
一、百家姓氏。笔者初步统计出有以下姓氏,钢戳有车、羊、工(无纪年)、允、泰、福、珍、高、宋、申(戊戍)、田(己亥)、丁、陈、元、汪、和、吉、兴、元、兴、银、泰、永(庚子)、蒋、金、赵、萬、山(辛丑)、董、永(壬寅)、荣(癸卯)、林、生、文、草书万(甲辰,图1—图12);墨戳有恒、宣(戊戍)、寿(己亥)、富、仁、万(庚子)、云、龙、盈(辛丑)、番、庆、万、王、昌、成、福、高、吉、盛、虞、首(甲辰)等数十个姓氏(图13—图20)。除了戳记姓氏,也有把自己大号连名带姓一股脑儿做上去的,如墨戳“王叙珍”(甲辰背,图21)、钢戳“董玉华”(图22)等。可以肯定的是,笔者上述所列仅仅为江南银元姓氏戳印浩渺大海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