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何谓“天理”?天理乃天地法则、自然规律,心一,天理也一,所以心乃能与天理同气相求,所以心主一,心专主于天理。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阳明先生在此处道明了朋友相处之道,朋友之间应该持有的态度即谦卑,以谦卑之道相处,则朋友信之,如同水一样,水若上善,水势低下,若贤人之姿态;若看低对方、轻视对方,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态度来处之,则会招致祸患。与“满招损、谦受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实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只患镜不明,不患事常变,镜如心,能照见万物,阳明先生此处是告诫我们凡是向内求,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舍本逐末,向外求,这样只会离心越来越远,走歪道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五步。“博学之”意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