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战场:从产品之争到认知之争的商业升维-读《定位》的战略启示

当大多数企业仍在“更好的产品”“更广的渠道”“更猛的广告”中内卷时,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的《定位》撕开了商业竞争的表象,直指本质:所有商业战争的终极战场不在工厂、不在市场,而在用户有限的心智空间。这一洞见,将商业竞争从物理维度拉升到认知维度,重构了我们对战略、品牌与增长的底层理解。

一、认知即事实:商业竞争的“相对论”革命

传统商业逻辑信奉“产品为王”——只要功能更强、成本更低,就能赢。但《定位》彻底颠覆了这一绝对真理:

心智拒绝复杂: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心智像密封的容器,只接收与已有认知匹配的信息,过滤掉大部分“更好”的噪音。

认知大于事实:施乐复印机技术领先却败走计算机市场,因为用户心智中“施乐=复印机”的认知坚不可摧;王老吉凉茶因“怕上火”的认知标签,从区域饮品跃升为百亿级国民饮料。

二元法则的残酷:用户对每个品类的心智阶梯至多容纳两个品牌(如可乐界的可口与百事),第三名只能挣扎求生。

商业启示:企业最大的战略失误,往往是忽略用户心智的“认知地壳运动”。技术优势、产品迭代若无法转化为认知优势,终将陷入无效竞争。

二、定位的本质:在认知宇宙中“圈地殖民”

定位不是广告技巧,而是定义商业领土的哲学:

抢占“第一性”:第一个占据品类心智的品牌,天然享受认知红利(如“GPU”一词由英伟达创造,直接垄断图形芯片的行业定义权)。

创造“唯一性”:若无法成为品类第一,则开创新品类。七喜以“非可乐”切割市场,特斯拉以“电动豪华车”颠覆传统车企,均是通过品类创新跳出红海。

借势“关联性”:安飞士租车以“我们是第二,所以更努力”绑定领导者赫兹,将劣势转化为信任状,堪称认知嫁接的经典。

战略升维:定位的本质是定义权的争夺。黄仁勋在英伟达濒临破产时顿悟:“真正的护城河不在实验室,而在亿万用户的大脑皮层”。

三、品牌延伸:认知边疆的“过度扩张”陷阱

许多企业败于“由内向外”的思维惯性,误将品牌视为无限延伸的橡皮筋:

李维斯的鞋履溃败:牛仔裤巨头推出“李维斯足上系列”,用户心智无法接受“牛仔裤=鞋子”的逻辑,认知混乱导致产品消亡。

格力手机的警示:空调专家跨界手机,违背“专业空调”的认知定位,稀释品牌价值。

宝洁的多品牌胜利:海飞丝(去屑)、飘柔(柔顺)、潘婷(修护)分兵占位,每个品牌在心智中占据一个清晰词条,形成协同统治。

反直觉真相:商业的成功不源于满足所有需求,而源于战略性放弃。正如里斯所言:“少即是多,聚焦才是生存法则”。

四、数字时代的定位进化:心智战争的“新武器”

尽管《定位》成书于上世纪,其原理在数字时代反而更具威力:

心智争夺加速:抖音以“记录美好生活”抢占短视频心智,拼多多以“拼团低价”逆袭淘宝,证明认知空位仍存但窗口期更短。

用户共创定位:特斯拉的“科技感”标签并非仅靠广告,而是用户自动驾驶视频的社交传播共同塑造——定位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建

动态定位迭代:传统定位强调长期坚守(如沃尔沃60年坚持“安全”),但互联网行业需随技术周期调整定位。英伟达从“游戏显卡”到“AI算力基础设施”的认知迁移,正是品类分化战略的胜利。

五、超越商业:定位哲学的人生隐喻

《定位》的终极启示在于“定义权即生存权”,这一法则超越商业,直指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个人品牌:职场中“全才”不如“标签清晰的专才”(如“数据科学家”“危机管理专家”),因为心智厌恶模糊。

战略聚焦:试图取悦所有人,终将失去所有人。华为专注通信设备、Costco死磕会员制,验证了“收缩边界才能扩大领土”的悖论。

认知占位先于行动:黄仁勋在台积电庆典上的宣言:“所有芯片战争,最终都是定义权的战争”——谁制定标准,谁就统治战场

结语:定位——商业世界的“元战略”

《定位》的伟大,在于它将商业从“满足需求的工具”升维至“塑造认知的艺术”,揭示了竞争的本质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认知主权之战。当无数企业困在技术内卷与流量焦虑中时,里斯和特劳特的声音如同穿越时空的警钟:

“不要问你想做什么,问你的心智位置允许你做什么。”

翻开这本书,你读到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有限心智中创造无限可能的商业哲学启示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