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到了极点,就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首《月下独酌·其一》,李白把月和酒都写活了,他们像楚楚动人的美人或者豪气干云的豪杰,推杯换盏,逍遥至极。
月下独酌·其一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人酒月对饮,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而内容只在三者之间纠缠,不涉及其他,但情感、逻辑和意象分明,多而不乱,让人目不暇接。整个诗给然感觉就是浑然天成,读后兴奋异常。
读诗为何会兴奋异常?因为作者在其中灌入了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情绪蕴在意象上和字里行间里,人一读便会触景生情,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有过类似经历或者可以想象到诗人的状态,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为了能更真切地理解这首诗,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的写作背景。
写此诗的时候,李白44岁,在这一年前,是他人生最高光时刻。在长安厮混十年,终于被唐玄宗看中被选为翰林。玄宗爱才,走哪儿带哪儿,还“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样的待遇简直羡煞旁人,在很多重大场合,玄宗都让李白写诗,简直出尽风头,一时无二。
如此境遇,让李白有些傲娇,经常醉酒拟诏,甚至唐玄宗让他觐见,他都会直接拒绝。不仅如此,他还当众奚落别人。本来,已经很多人看不惯他,而他竟然让高力士当众为自己脱靴更是让很多人嫉恨。高力士虽是太监,但参与平定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是帮助唐玄宗拿下天下的有功之士。如此一来,玄宗也看不下去,只好“赐金放还”了。
所谓赐金放还,就是给你点钱,哪里来的还到哪里去吧。这样的处理让心高气傲的李白极为尴尬,但也无能为力。从波峰一下子摔到谷底,但这都是因为自己太过乖张所至。
被赶出长安的李白心里有很多不服气,虽然他看不上翰林这个御用文人的官职,但被人如此奚落,还是难以接受。就像恋爱中的男女,被分手总是受伤更严重的那个。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写了《月下独酌》这组诗。组诗一共四首,内容都是写人、酒、月,都是在写一醉方休,借酒消愁。
在气头上的李白,再喝了点酒,情绪就放开了,大开大合,毫不顾忌。以李白当时的状态,这首《月下独酌·其一》的意思就是:我就这样,一拍两散,各不相欠。潇洒浪漫,无拘无束。
李白的浪漫,就是他的真性情,发泄完,也就什么都忘记了。
真性情并无不好,面对生活,如果能有真智慧,就会幸福很多。这也就是李白和陶渊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