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下班,和同事一起回去。
路上,他问我,你还记得刚毕业时的梦想么?
2010年冬天,那时候的我还没毕业,拿着一个月1800元的实习工资,毅然决然开始了北漂,然后也糊里糊涂就走上了产品经理的岗位。当时带我的那位北京妞,尽管现在已经不怎么联系,但我知道她在澳洲依旧安好,其实还是挺感谢她当初带我入门。
包括后来两年,在新浪和淘宝的时候,努力观察和学习产品的一些规范,包括原型样式库、需求文档规范这些,还是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那时候的梦想,真的很简单,就是想做一款有自己烙印,又有很多人使用的产品。
时至今日,我想,当初的梦想应该算是实现了吧?现在,每天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上万人使用着我们的产品,享受着最基本的境外『网上冲浪』,甚至还有很多外国人。
微博最鼎盛的时候,大概2011年,那个时候我就在北京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18楼新浪微博工作。但那个时候,感觉微博再成功也仅仅是微博的成功,并不是属于我的成功。自己实在太过渺小,感觉不到什么成就感,这也是我后面不想再加入大公司的原因之一。
从2015年直到现在,差不多快4年,我是亲眼看着这个产品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尽管我的角色从产品经理变成项目经理,再变成现在运营、商务一手抓,但我骨子里还是有着产品经理的品质,我依旧会用心去了解和思考每一个需求。
做产品的时候,你经常会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需求,有来自客户的,运营的,用户的,甚至老板的,甚至还有一些为了KPI自创需求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一一将他们满足,但是这样,你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甚至会变形,成为一个四不像,最后遭殃的是用户。
iPhone,减掉了电池,减掉了SD卡,减掉了按钮,甚至也减掉了SIM卡卡槽。
回忆一下以前的门户网站首页,再想想如今的百度首页,减了多少?
以前的电视遥控器有多少个按钮,现在的小米盒子遥控器还剩几个按钮?
我一直觉得需求评审很重要,而且是要带有深度思考的评审,除了基本的去除伪需求外,还要勇于砍需求。不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去满足场景只有20%的需求;而是优先把80%场景的需求做到极致。尤其是本身带有不确定性,以及会对产品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需求,一定要谨慎处理,否则很可能因小失大。
很多人真的还没有意识到,做产品最难的和最重要的就是做减法。
另外,做产品还要懂产品。除了对产品逻辑了如指掌外,我觉得还需要了解一定的技术实现和架构,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结构。不仅要能够轻而易举的画出产品流程图、时序图、User Case,甚至还包括技术架构、技术实现、数据库ER图。不求精通,至少了解。
尽管现在负责事情比较多,比较杂。但是每次有什么新产品需求,我依旧会积极参与。我会了解清楚每个需求发起方是谁,会思考这个需求会有多少人用到,对我们的整体产品有什么影响,我当然也会据理力争的去跟其他人砍需求。
技术上,比如接口和数据库设计,我相信我的工程师伙伴,但我也会同步去了解,甚至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我们的数据库近百张表,我基本都能知道每张表的添加来自于什么需求,甚至每一个字段的含义我也都清楚。
我会跟着测试工程师一起寻找bug,去思考和分析bug产生的原因,我也会协助工程师去查看分析bug,尽管我现在做得已经不多,但我有空还是会躬身实践。我还会努力去写一条复杂的SQL去跑出自己想要的数据,再把它导入excel做一些处理和分析。
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我才能说,这是我的产品。而它的成功,才能代表我的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