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时候,几个家长建议我讲讲自己培养孩子的经历,想借此给大家点启发。
本想推脱,后来看到了几个妈妈的焦虑,才发觉有聊一聊的必要。
曾戏说我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妈妈,一个普通的老师,从有了娃开始,才开始研究教育,一路行来,看他成长亦是我的成长。当然孩子优不优秀,恐怕不是妈妈来说的,而是大多数人的感觉。我的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要简单说说儿子一路成长的经历。我家儿子不是藤校,高考分数线踩着985院校的边,他目标明确,矢志与航天,因此去了南航。他小学没进过前十,初中在重点班中倒数,中考依然是和第一档学校的分数线擦边,找关系,花了两万进了市一中,开学时学校分班考试,他进入前两百名(他们学校一届有一千多人),后来调到重点班。进大学和上高中类似,踩着提档线进了空间技术专业(分数线最低的一个专业),开学后进了中乌班,后来调至他最想去的飞行器设计专业(学院里要分数最高的一个专业)。这不是什么高大尚的经历,似乎没有什么学习秘籍可以提供。
但他一直是我的骄傲,是我的幸福来源之一。他没有青春叛逆期,和妈妈一直关系非常好。有必要提一下的是他几乎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和先修班。每个暑假他都跟我四处旅游,去田野里撒欢。他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对很多领域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素质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这写不是主要来自学校,而是在于家庭。但这一路,他行走的脚步是越来越扎实,目标明确,方向清晰。就学习而言,是越来越好,越往上越好。这样的非天才的娃,可能才让人更觉得亲切,更有可交流性。所以本着乐于分享的精神,就把自己陪伴孩子的经历写下来,如恰好你有会心一笑处,幸甚!
1.学前阶段做了啥——阅读、拼积木、去田野里玩耍
很简单,就两点:读书、读书、读书,玩耍、玩耍、玩耍。
小男娃,很活泼,从小不认生,还是人来疯。从会说话起,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跟所有爱动的小男孩一样,他也爱动,坐不住。
我爱读书,所以为了自己也要把他阅读的兴趣培养出来。在《朗读手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等书未出版前,我就是这样做的。几个月时就给他讲故事,每晚睡前故事,雷打不动,一讲就是近十年。三岁时,他张口都是各种成语、故事,十足的话痨一个。4岁时我开始带他去书店,每个周末都去,一开始要偷偷地找地小声给他讲,不到一年后,他自己看,我就能自己去看自己想看的书了。妈妈想要摆脱小拖油瓶的第一步成功。
就这样,那个5岁拖去学电子琴,结果在琴下爬来爬去的,威逼利诱都没办法让他能坐下来的娃,后来自己宣称,只要有书给他看就可以一周不下楼,终于成功第二步。从坐不住的小淘气成了要逼着才能出去玩的“宅男”。阅读的习惯,是学前就已经养成。
因为爱动,他总是不够专注。为了能让他投入专注的做一件事,就从拼乐高积木开始。一两岁时是大积木,三岁后就开始改成很多小零件的乐高模型。消防车、火箭、轮船,那几年的生日礼物,给他的几乎都是积木。一开始,我陪着他趴在地上拼,慢慢地,四岁时他开始自己独立拼,常常一拼就是三四个小时,从不厌烦。这些乐高积木陪伴了他十来年,再大些就不再用图纸,而是自己创造,拼各种建筑。现在回想起来,乐高,不仅让他越来越专注,而且空间意识和动手能力都越来越强了。这也成了他上大学时的优势——做航模拿到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余下的时光,寒暑假除了近处的旅行,毕竟工薪族,没那么多资金。量力而行,4岁时开始带着孩子出去走走。有一年非典,禁足。其他多数是去的海边,每天就是玩沙子,玩沙子。假日里其他的时光,就是回老家,在村里地里四处跑。看蚂蚁搬虫,下雨天挖水渠,晚上拖了一家子玩丢手绢。
很庆幸,那时人们都还没有现在这么焦虑,恨不得孩子一刻不得闲,让各种班填满孩子的时间。更要庆幸的是,这样的田野时光,让他对世间万物充满兴趣,花鸟鱼虫,风雨雷电,都是他喜欢的,想要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