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是有些想写东西的念头,苦于没有方向,每每动笔(也不能算动笔,就是敲打键盘),不过寥寥数语便不知该如何进行下文。正好今天在翻看手机之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征文活动也算是给我了一个方向。我生活在这个叫做洛门的西北小镇,我的老家就在这个小镇的边上温泉镇的柏山村。大概是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还在读一年级,爸妈在洛门买了块地然后我们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小院然后就都从山上搬了下来这里成为了我们的新家。但是即便如此我对老家的映像也仅限于爷爷奶奶居住过的小院和院门口的那棵现在已经不知去向的巨大的柳树。我们每年只有正月初一才会去山上看看爷爷奶奶,直到前年奶奶溘然离世,我们与柏山村的最后一丝联系也断了。过年在我的映像中似乎每年都是简单重样的复制粘贴,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左扭右扭的红灯笼,家家户户房门上洋溢着喜气的红对联……我本来打算写点这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镇的过年的景象,但是当我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写了一大串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年更多的是年集,所以我打算写一写在我记忆中我唯一一次在老家过的年——具体是哪一年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时候奶奶还没有离开我们,院门口的那棵柳树也还没有变成二叔家烧炕的柴火。
集镇里有逢集和败集,山上有需要的东西就得坐车去镇里买,另邻近的镇子只有洛门和四门有集,洛门每逢农历的双数日子是开集日,四门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是开集日。在这年节前的日子大家往往都举家上下去镇子里购置年货。
腊月初八人们会到洛门街上赶集,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现在的村村通小公交,载着村里人下山赶集的是一辆农用三轮车。富源路的左边的那几家米面店在今天就成了这一集的主角,大家都开始屯面屯米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年前的第一个节日——腊八节做着准备,在南方腊八节大家都会选择吃腊八蒜、喝腊八粥,村里不兴腊八蒜,大家往往都会熬上一锅粥或是蒸上一锅米饭,若是再能炒上几道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嘘寒问暖或小酌几杯不甚惬意,从一年的忙碌中切换到年节里欢乐祥和中来。村里的年和镇里的不一样,越靠近正月大家越忙活尤其是腊月二十六以后就算街上并不逢集村里人也还是要去逛一逛,把一个正月需要的年货置办妥当。先是必须的米面再就是鲜肉和蔬菜等到了今天街上的主角就变成了对联和烟花爆竹。节 村里对节日似乎更加看得重一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即便是有集的日子家里总会留一个人看门,不会紧锁大门全家都去街上。“二十三糖瓜儿粘”,在这一天大家都要祭灶神,村里几乎每家的厨房都会有一个用夯土块或者砖块垒砌的灶台,这一天就是大家祭拜灶台之神的日子,人们把灶神看作一家之主,灶神也在这一天将离开厨房去往天庭向玉帝表明一年的见闻,类似于向玉帝做一个述职报告,所以大家会用灶糖“贿赂”灶神爷爷,希望他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人们往往都会彻夜不眠守岁,等待着十二点钟声响起燃放烟花喜迎新年的到来。但是在这之前,村里人会在今天的下午扶老携幼带上香烛和一壶泡好的浓茶来到先人的坟前烧纸献茶将先人接回家中,在堂屋里立上香案摆上瓜果一同团聚。不仅如此村里过年一般要摆三个香炉,堂屋里先人一个,厨房里灶台上灶爷一个,还有院子正中间天爷一个。当家里开灶做饭也得先给这三个香案上放上献饭。然后到了正月初三传统意义上的年已经过完人们又像除夕那一天一样将接回来的先人送走,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息。等到十二点钟声一响,烟花爆竹照亮天际,孩子们的时刻就来了,各个手里握着香烛向村里的庙里跑去——抢头香,争先恐后的想成为第一个给保佑村子的神灵燃起新年第一炷香的人。正月初一一大早家里有牛马这些家畜的人都会给这些牛马们的头角上绑上红花牵着这些家畜到黄历上所说的喜神的方位上燃上一串鞭炮把喜神接回自己家中让自己和家人新的一年出门见喜。
会村里过年最热闹的莫过于“会”了,人们把村里庙里的神像抬到社纸院(专门为了供奉神像修建的一个院子),每日里村里的人都会去供奉香火,等到了要谢将(把神像抬回庙里)的日子这才是“会”最欢腾的时候,村里年轻力壮的小青年们会在社火匠的带领下抬着神像走进每一家的院子为家人们送上神的祝福,大人们会为孩子们用烂衣服破布条浸满机油扎成一个火把,再把面在平底锅里烤成焦面(火面),在没一间屋子的门口用火把打上火面烧除一年的邪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