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上 |徐爱| 一
徐爱咬文嚼字提问题。侧面证明王阳明真的摸透了古代圣人著书立说的本意。
徐爱问:“《大学》中出现‘在亲民’,也出现‘作新民’,朱熹认为‘亲民’就是‘新民’。先生却认为‘亲民’是‘亲民’,‘新民’是‘新民’,有什么根据?”
王阳明说“在亲民”和“作新民”中,“亲”和“作”字对应,但意思不一样。《大学》只说了“在亲民”的意思,但没说“作新民”的意思。“新”是自新之民的意思(是一个名词,是结果。“亲”是导致结果的动作。所以解释了“亲”就没必要解释“新”。就好比告诉一个人关灯的动作,就没必要再告诉他关灯后房间会变黑的状态)。所以说“亲民”就已经包含了“作新民”的意思。单说“作新民”的话又有所偏颇。
《大学》中是这么解释“亲”字的:君子尊重贤人;亲人互相亲近;君王爱护人民像爱护婴儿;君王的喜恶与人民相同。总之就是孟子所说的仁爱的意思。
另外古人重视的教育与现在重视数理化这种应用型知识的传授不同,古人重视的教育是人品德的教育。所以尧命令契编教材《尧典》,把品德具体成行为或者仪式来约束百姓(然后产生了各种传统习俗,礼仪)。比如“亲九族”“平章”“协和”。这种重视德育的传统到了孔子的时代,又有了新说法,比如“修己”“明明得”“安百姓”,其实这些说法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要求人有仁爱之心。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
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
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
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
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
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
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
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
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
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
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
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