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怼人”开始说起
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不是为了别人的一句勇敢,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秩序的平衡。我们之所以敢说,是因为我们真的“很痛”,有些人天生“痛感”就是那么强烈。
关于洞悉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华米科技创始人&CEO黄汪说过,一般大家都会觉得应该做加法,也就是往产品上堆砌功能,满足消费者的一切想象和需求,实际上我们的经验是,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重要,也更难。
做减法,意味着你的产品定义要更加精准地击中消费者需求的痛点。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用一个极致的卖点去牺牲某些不必要的功能是可以接受的。
透过客户购买一个表面的产品看出消费者最深层次的需求,其实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因为最深最大的痛点往往只有一个。
先是我怼“混沌”:
接着是辰辰怼“得到”:
2
关于思考和提问
用户的“怼”是来自用户的质疑和提问,是用户独立思考的结果。谨以几个月前写的一篇留言来谈谈思考和提问这件事。先声明一下,我这篇留言很长,真的很长,没耐心的请跳过。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特殊的智商,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好奇心。”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自己不是咨询师,而是喜欢直接问客户刁钻问题的人。”
善于提问可以引发新思考、反思激励自己、验证修正所学所思;
善于提问可以帮助我们从问题中学习,反过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提问的终极指向是“认清自我”。
提问比答案更有效的4个理由。
1、提问能防止知识折旧
如今的时代,知识迭代周期变短,答案只是阶段性正确,所以,相比答案,好问题变得更重要。
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缩短为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也就是说,你大一学的东西,很可能大四毕业的时候已经完全没用了。
在注意力稀缺、知识爆炸的年代,提问是管理注意力聚焦答案的方式。
2. 提问是更好的沟通方式
在会议或者沟通环境下,提出好问题可以形成共同的聚焦点,更高效地达到沟通目的。
一旦问题被提出,你就重新把控了全局。所以,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在沟通中,提问是把握双方节奏,掌控全场的方式。
3. 提问是更好的管理方式
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提问能增强他人的参与度,管理他人的行动方向,变被动为主动。
在管理上,提问是让大家的脑子都参与进来,共同协作的方式。
参与感是现代管理和运营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的95后员工更看重的三样东西,就是自主、精专和意义感。但是刚刚入职,哪里来那么多自主性?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有很好的提问能力,通过你的问题,员工能自己把事情想明白——那么,你的事就变成了他的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我爱做”的心理改变。
4.提问是更好的解决问题方式
20世纪80年代,英特尔公司还是一个存储器公司。面对日本存储器厂家的低价策略,英特尔连续6个季度出现亏损,业界开始怀疑英特尔是否能生存下去。
1985年的一天,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在办公室里意气消沉地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做处理器。”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1986年,公司提出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实现绝地翻盘。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要提出什么问题,用5分钟时间找答案。”
提问是最好的组合方式,是大脑里的搜索引擎。
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伟大公司的开创和转型之路。
当你在提出问题时,大脑中的链接就开始发生。答案会自己浮现。
所以提问很重要,但是我们真的会提问吗?
一个好问题能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一个坏问题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我们经常会说成功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很多成功人士会说成功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提问的艺术。
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换个说法其实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在过程中所培养锻炼出来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珍贵的。
乔布斯就是一个非常有提问艺术的人,他在世的时候苹果产品对细节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苹果公司早年研发mac机时的一件事:
有一天乔布斯去了mac机工程师的办公室,那有一台即将问世的新型电脑,乔布斯让工程师开机,结果开机的过程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乔布斯和工程师说“让启动再快一点。”
工程师们一看赶紧加班加点,忙活了好几天把开机速度提高了一些,于是就特别兴奋地给乔布斯展示,乔布斯看完开机就问了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么?”说完扭头就走了。
工程师们只好继续没日没夜地改进,终于又把开机速度提高了几秒,这会应该行了吧?
可是没想到乔布斯跟他们说“我敢打赌将来会有500万人每天至少打开一次他们的mac机,所以如果你们能把开机速度提高10秒,乘以500万用户那就是每天5000万秒,一年加起来就是12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如果你将开机速度提高10秒就是拯救了12条生命!”结果工程师们又把开机时间提高了10秒。
“
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么
?”这个提问是一种对自己的逼迫,逼迫出巨大的潜能,也象征着一种企业文化,让苹果保持了一种创新精神和驱动力,成为了拥有极高价值的科技公司。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苏格拉底一样提问呢?怎么才能通过提问让自己升华呢?
在《探询式领导》一书中,作者迈克尔·马奎特提出了有效问题的判断标准:看这个问题是在赋予人能量还是在消除人的能量。
去能的无效问题:打击别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赋能的有效问题:能让人产生积极心态,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任务。
最有名的一个赋能的问题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时提出的,他向全美国人民号召,问自己一个问题:“
不要问这个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
任何一个美国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都会感到热血沸腾,而事实上这个短短的问题激励了整整一代的美国人,让人们纷纷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乐于奉献而非索取。
然而仅仅知道什么是好的问题还不够,要建立探询式领导力还需要两个关键环节:
积极倾听
和
后续行动
。
1、积极倾听
提问的能力是建立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的。
领导者不要急于打断员工或者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积极倾听去理解大家心中的困惑,为员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听出对方没有说出来的内容。
”
2、后续行动
领导者应对别人的回答给予反馈并采取后续行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意见真正被重视并且得到了践行。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的话那么很快就会让别人认为自己是缺乏诚意和不可信的,迟早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而一旦在员工中产生一种“提问只是一种走走过场”的印象,那么下次你就再也听不到真正的意见了。
前美军太平洋舰队“本福德号”驱逐舰舰长迈克尔·阿伯拉肖夫就是一位非常善于提问的领导者,而且非常好地应用了积极倾听和后续行动这两个关键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他任职的20个月当中,“本福德号”只用了预算的75%,为美国海军节约了140万美元。
而与此同时,他战舰的各项作战指标也达到了太平洋舰队的历史最高水平:比如通常而言,一个战舰的部署训练周期需要52天,而他的官兵却只需要19天;平均而言有三分之一的新兵在服役的第一个阶段还没有结束就会离开,第二个阶段只有54%的人能留下。而在阿伯拉肖夫的舰队上100%的官兵继续参加了第二个阶段的训练。
在他的舰船上下属官兵晋升的比例是海军平均值的2.5倍,如此惊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按照阿伯拉肖夫自己的说法,他所做的无非就是不断提问,认真倾听,然后根据大家的信息采取行动。
我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阿伯拉肖夫担任舰长的时候却没有颁布任何新命令,反而是向舰艇上的300多名官兵每一个人都进行了5-15分钟的面谈,在面谈中他会问大家三个问题:
第一,你喜欢这个军舰上的哪一点?
第二,你最不喜欢哪一点?
第三,如果可以的话,你希望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通过这样的大量提问,舰长意识到过去已有的作业流程其实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必须进行全新的改革!
每当有军官或者水兵来找他,希望他批准某件事或在某个文件上签字的时候,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总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一旦大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舰长就真心地采纳大家的意见,迅速地改变流程,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建议受到格外的重视。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做法却让这个海军舰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是通过提问建立探询式领导的典范案例。
《提问的艺术》一书中还谈到了一种“
追问式提问
”的方法。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它确实需要倾听,但又不能只是倾听。有时候为了发现并且解决一些问题,就需要进行追问。它适合在复杂情况中寻找核心问题时提出。
有一次一个国际性企业发现自己的销售出现了问题,觉得需要进行改进性的培训,就找到了本书的作者托他办一个培训班。作者没有一上来就答应而是问了销售部主管五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你们在全球销售市场中都成为领先者了还需要销售培训呢?”
对方说“因为需要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能力。”
问题二:“为什么需要提高销售能力呢?”
对方又说“这样销售人员在开发新客户方面会更有效率。”
问题三:“为什么需要增加新客户的开发呢?”
对方说“因为现在的客户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增长目标。”
问题四:“为什么不能让客户增长地更快呢?”
对方说:“我们每年都有20%的客户流失。”
问题五:“为什么客户会流失?”
最终公司的销售人员给出了答案: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物流有问题,所以客户才不满意。
就这样五个问题追问下来,没有做销售培训的必要,解决产品质量和物流漏洞才是关键。
这就是追问的效果,它会帮助你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在很多时候,抽丝剥茧都是一种简化问题难度的办法。
提问的艺术本质在于使提问者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是想要一个直接了当的回复?还是想听一个故事?还是找出解决难题的关键?
学会提问,学会更有效地影响你的客户、朋友和家人,你就能更轻松、更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3
关于“愚蠢”
有一个喜剧演员的概括非常生动,他说:“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最后用三条笔记来结尾。
20181106新知日志(我的第46篇新知日志)
感谢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