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出生在浙江温州,一周岁就随母亲去投奔在东北做生意的父亲,一直追随父亲东奔西走的做生意。
其实父亲在当年也是众人眼中的潜力股,但由于爷爷家里条件差,父亲小时候的日子也比较辛苦;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当年还没有恢复高考),又赶上家里的我大伯成亲,当时伯母要嫁妆过高,几乎掏空家里所有的积蓄,导致父亲在安排工作时没有钱打点,没有做成代课老师。在家等待无果的后,跟着当年外出生意潮,在19岁时候就到东北开始做起棉絮生意;由于家里条件不好,没有起步资金,凭借自己的努力的慢慢做起来;一直到1988年左右,赚到第一桶金,盖起三层楼,在那时的家乡人眼里是比较风光的;后来由于交友不慎,亲戚的折腾,再加上比较执拗不容易变通,慢慢的生意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就一直疲于奔波。
听母亲说,我出生后,都是外公外婆照顾的;当时父亲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不能照顾好我们母子俩,再加上东北天气有些恶劣,所以在温州待到一周岁的时候才开始到东北和父亲一起生活。在温州,我有两个姑姑和一位伯伯,父亲是最小的弟弟;两位姑姑嫁人比较早,一直都是伯伯辍学打工贴补家用,父亲一直读书到高中毕业;但是在年轻时候,各自成家后,关系也恶劣起来,导致分家;由于父亲很重感情,一直觉得对伯伯亏欠太多,在分家时候,伯伯家的东西一点没动,几乎只分我们家的财产,甚至连母亲的嫁妆都被分掉了;因为这件事母亲也一直对伯伯家没有好感,也导致我从小一直对伯伯家也很有成见。即使大伯一家这样对我们,父亲也一直觉得方面大伯很早工作养家,一起负责他的学费生活费,在心里一直很是愧疚,所以也一直劝我们不要太过于计较,情分记在心里,是算不清楚的。
从小印象中,只有一个表哥一直与我家联系多,他是二姑姑家的大儿子,叫建孝;二姑姑本身也是一个苦命的人,嫁的第一任丈夫在年轻时候就去世了,带着表哥建孝改嫁到现在的家,导致表哥的生活也是很波折很艰辛;父亲到东北做生意后,表哥也跟着父亲出来,做学徒,后来才分开单独去做了;小的时候经常希望表哥来,每次来都会给我带好多好多吃的,尤其当时比较出名比较贵的温州乡巴佬鸡腿,一买就十几个,那个时候天天盼着他来;表哥为人也热心,而且对长辈也很尊重,家里的人都对他评价都很好,就是无奈小的时候很早就辍学了,没有碰到好的合伙人,一直很辛苦,但很乐观。
我小时候的记忆也就只能有些6岁的印象,而且有些模糊,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父母很疼我,对我很宠爱,不过我小的时候不太懂事;小学以前几乎每年过年全家都会去挤春运,那个时候火车还都是慢车,而且购票还需要排长队,价格也比较高,父母为了省钱都只能买硬座,当时我还小不用买票;火车满满的都是人,好多都是站票,我就一直在闹,总觉得坐在父母腿上不舒服,就是说睡不着,非要闹着躺着睡觉,父母也很无奈,只能摇摇头的站起来,母亲还很无奈的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当时比较小,就没心没肺的躺着睡觉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没有忘却过,也许就是要让我记住,长大后多对他们关心与孝敬吧!
在温州家里,我一直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舅舅家的表哥,我们同年出生,生日也很近,好像就差几天;导致家族的人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拿我们两个作比较,一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年6岁回家,父母亲带我到舅舅家拜年,舅舅就忍不住的让我们两个比一比,舅舅说:“阿敬、永泽,我给你们出题,你们抢答好不好?谁答对了就给谁一元钱。”我们当然很开心的说:好啊!舅舅连出了三道题,我都快速答出来了,舅舅给了我三个硬币,不高兴的去外面了。
六岁以后,我回去的就少了,我慢慢的有些排斥回温州了,也许是想为家里省钱,不想让父母太操心。那一年我记得家里的店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上,我在这里待的时间蛮长的,当时在这里读的幼儿园、小班、大班,差一点在这个镇读小学一年级,后来由于父亲觉得生意不好,准备搬家到开鲁县小街基镇,就这样开启了几乎每年搬一次家的生活,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上学路,也许这就是我---注定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