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学好英语很重要,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六年很多人还是没有学好英语。学好英语真的很难吗?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使用双语的环境里,比如吉林延边地区,你会发现那里的人通常都会说汉语和朝鲜族,都是天然的双语使用者,当然里面也不会缺乏智障,你还会认为学好英语很难吗?再比如那里的狗,你用汉语说“过来”,它就过来证明那是汉语狗,如果你用韩语说“오라!오라!”它就摇着尾巴过来证明它是韩语狗,如果你用汉语和韩语叫它都会过来就证明它是双语狗。连狗都能听懂,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学不好呢?
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用英语根本不是刚需。既然不是刚需,那就是“不必须”,那么就是“学不好也可以”,“不用也行”。而对于少数人来说,用英语是刚需,于是他们会调动一切积极性去努力学好英语,甚至没学好、没学会的时候也会凑合着用,用的多了就自然而然的熟练了。
正确的刚需真的很重要,我们每个人身边肯定会有这样一个人: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他们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因为对他们来说,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如果不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浑身难受,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而挫折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是火,他们就是飞蛾,飞蛾扑火不是很自然的吗?
但“刚需”一定要是正确的,因为错误的刚需不会变成我们的驱动力,不会驱动我们前进。比如有些人的刚需是抱怨,总是不吐不快,认为不说出来自己就要炸了,但说出来之后就会感觉自己被掏空;再比如对有些人来说活在过去是刚需,总是好汉只提当年勇,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永远无法活在未来……
俞敏洪经常提到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刚需必然会以习惯的形式体现,比如按时吃饭与准时睡觉。脑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得出结论:大脑是可以重塑的。虽然我们的大脑宏观上看一生都没有什么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就那么大,但从微观上看大脑肯定不是“一成不变”,他会不断产生新的褶皱,也就是“沟回”,思考的越多,沟回就越多。
愿你能有更多正确的思考,产生更多正向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