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决定了你的自我驱动力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分析的,不善于思考的,他们不会去琢磨什么事儿直到水落石出。可你身边也一定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人:
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他们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是不能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得很,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真相就像是火,他们就像是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的呢?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同学有一句著名的话:
优秀是一种习惯
很多人以为那是所谓的“鸡汤”,其实常常是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只不过,“优秀”并不是他们的刚需,所以,他们不可能达到“优秀”,于是,他们体会不到那“鸡汤”的朴素与锋利,进而反向到达一种“自证预言”必然自证的境界······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问这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什么是牛人?一般来讲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罢······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习惯了。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大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
大脑是可塑的。
刚需塑造大脑。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人,从来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做“优秀是一种习惯”。所以他们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间掉到了一个坑里:把“找借口”当作刚需,或者说找借口就是一种习惯。每当自己不努力,每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说服自己可以放弃。
“等到我XX的时候” 等待可以让我们无限推延所谓的刚需。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刚需,只不过不是现在,而需要等到某个节点之后才是。但是有过等待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无谓的自我安慰。真正的刚需从来不等人,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刚需,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只有特立独行且正确,才能有巨大的回报。想做这一点,你的生活中必须有一种刚需:
主动分析。
注意,这里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碰到了困难,遇到阻碍,所以才不得不去分析原因的。但是有少数人,即便生活得非常不错,也会主动去分析各种事物背后的逻辑,刨根问底地去寻找真相。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主动分析就是刚需。
只有这种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才有机会真正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其实无论是英语、健身还是任何其他的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对于阅读的人来说,看来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天生条件弱,周围环境差其实都只是借口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这个你想学习的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