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基础知识: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刚需塑造大脑。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好像整个教育制度在这个能力上彻底失灵——可偏偏还真的就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地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接下来为了满足这个刚需,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谁都拦不住他们,因为那可是刚需!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话肯定是对的,因为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儿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如果不努力,不论你到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同样都可以碌碌无为。但这不是岁数的原因,而在于你是否让优秀成为了你生活的刚需。
原理分析:
看看我们身边,绝大多数人是不善于分析的,是不善于思考的,他们不会去琢磨什么事儿直到水落石出。
可你身边也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
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他们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把事情做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希望知道事情背后的原理,以及相应的逻辑关系。
对于没有尽全力做到最好的人来说,他们是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做“优秀是一种习惯”的。相反,他们倒是很善于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优秀其实并没有那么好。无论是虚假的安慰,还是恶意的诅咒,总之他们会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合适的描述应该是:“找借口”是一种刚需。
除了一些法律上规定,不准某些年龄段做一些事情以外,大部分的等待其实只是借口而已。
大脑是可塑的。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宏观上来看终生可能没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是一成不变的;但若是从微观上来看,大脑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过这事儿——连灰质厚度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加的。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能被自我塑造。
践行法则: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这个你想学习的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
不停地探寻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对于那些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就是刚需。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什么是牛人?一般来讲三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罢……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习惯了。
不要再找任何等待的借口了,没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够“等”来的。
思考与践行: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我认为正确的刚需有以下几种:
1、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2、正能量的爱好
3、利人利己的事情
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他对这个社会贡献的总和。
在选择正确的刚需时,我们应该结合自己,优先选择对他人对自己能够产出更大影响的,能创造更大价值的。
在爱好、特长、最有价值中选择最大公约数。
在学习英语和编程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结合平时的工作和投资,把用排在第一位。
如:尝试阅读英文资料和白皮书、利用编程知识使用自动化套利软件,学习自动抓去信息功能,让未来要习得的技能更好的为现在服务,哪怕是部分服务。
另外,放弃那些不能变成刚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