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通过问题导入:“用探究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能否用来探究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
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刚开始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不可以,当有同学说出理由(因为空气看不见),其他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也改变了之前的观点。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并探讨如何改进这个装置,我们就能通过现象来探究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
同学1:将手放到玻璃管上来感受是否有气体出来;受冷时,手会被吸进去的感觉。
同学2:玻璃管管口放一个小纸屑,受热时,纸屑会掉落;但是没办法观察到气体冷缩时的现象。
同学3:玻璃管上套一个气球,受热时,气球膨胀;受冷时,气球会瘪进去。
同学4:玻璃管管口涂上肥皂水,受热时,会产生泡泡;受冷时,肥皂会吸进玻璃管里。
不得不佩服学生想出来的方法。
师:将玻璃管换成软管,插入到有色素的水中,受热时,水中产生气泡;受冷时,水会被吸进软管。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进行猜想,采用画图的方式记录(2厘米的正方形代表空气的初始体积,用9个小圆代表全部空气微粒)。
猜想1:受热时微粒变大,受冷时微粒变小并往上跑。
猜想2:受热时微粒变大,受冷时微粒变小,分布均匀。
猜想3:受热时微粒变大,受冷时微粒变小,微粒的大小不一。
教师对于学生的猜想,肯定的是微粒分布均匀,需要纠正的是微粒大小不变,进而提出问题如何体现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对猜想进行修正,空气的宏观体积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改变的是微粒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