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百无聊赖,我读了一本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书。故事开头是一个年过四十的九品小吏向老和尚贷款买一处庭院,他一边憧憬着以后的生活,一边计算着欠的钱财。就在这时,传说中的荔枝使出现了,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和领导、 同行的设计,他误接了这门“美差”。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里,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怎会不知,此时的他已心灰意冷,恰逢杜甫谋取了官职,韩十四想邀二人前去喝酒庆祝,李善德因景生情,悲从中来,向他们说明情由。深谙官场的韩十四劝他和妻子和离,以免家人无辜牵连。杜甫初涉官场、满腔热血,建议他拼死一搏。李善德听其规劝,决定亲自尝试一下。
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岭南,被岭南经略使何履光和赵书记晾到一边,不予实质性的帮助,后来与胡商苏谅合作,以符牍为交换条件,这才有资金援助。接下来,就是荔枝问题,他用真诚打动了当地最好的荔枝园园主——阿僮。第一次,他先把最早的荔枝催熟放入双层翁中,再将其送往四条不同的线路,但五天之后荔枝全部坏掉,最远的是第三路,走了一半路程。第二次,他选中其中最快的两条路线实验,还是没能成功。第三次,受阿僮启发,荔枝连带枝条剪下放入翁中,在内瓮培着松软的肥土,外层灌入清水,一经发现枯萎,立刻采用“盐洗隔水之法”和“冰镇荔枝法”,这仅需11天即可送达。
回到长安之后,机遇巧合认识了杨国忠,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恳请杨国忠施以援手,给予资金支持。杨国忠顾及自身利益,赠与李德善银令牌以便沿途官员听其调遣。李德善再次回到岭南,因手持右相令牌,岭南节略使等人热情相迎,李德善也表示会向朝廷表彰他们的功绩。胡商手捧贺礼前来看望,之后得知李德善未能履行之前的诺言,于是愤愤不平地走了,二人矛盾就此结下。赵书记自作聪明,查胡商滥用符牍一事,胡商也明锐地察觉出情况不对,以为是李德善德的报复,他走之前带走了最关键的双层翁,这不仅二人的误会加深,而且也加重了运送荔枝的难度。回到荔枝园之后,赵书记正命人砍伐大片的荔枝树,从上传的10丛变成了下达的200丛,大片树木被毁,任阿僮姑娘哭喊,李德善也无可奈何。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李德善要提前去驿站查看以查漏补缺,其中,途中最为关键的黄草驿无人看守,周围村庄也没有人,李德善只好留下自己的骏马,徒步去下一个驿站。由于各种不利的因素导致运送荔枝的时间加长,为了保持荔枝的鲜美,他只好让上游驿站往下送冰块,为了运送足够多的冰块,也是大费周章,把好好的一艘船砍得七零八碎,还雇佣了20多个水手,像划龙舟一样飞速下去。李德善在6月1日贵妃诞辰前赶到长安城,倚靠在乱葬岗的墓碑上,看着一骑飞入城内、抵达兴庆宫,使命达成,可他并不开心。
之后,他怒怼杨国忠,相继被众多官员弹劾。接着,他和杜甫、韩十四在城楼下被皇帝赏赐鲜果。高力士本是岭南人,他向贵妃推荐家乡的荔枝,便有了荔枝使的任职,为了打压鱼朝恩的势力让杨国忠介入此事,使右相也有一部分功劳,为了邀功故意向皇帝说明李德善是自己引荐的。李德善因与杨国忠结仇,被流放到岭南,他带着妻儿至此离开,从一个小吏变成真正的荔农。一次偶然机会从赵书记口中才得知,安禄山叛变,皇帝、贵妃、右相被迫离开长安。长安失守,城中百姓该何去何从,杜甫、韩十四他们怎么样了,李德善忧虑重重。
故事中的李德善为人老实、聪颖善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冲撞权贵、不畏权贵,而最终被罚款、流放。该小说中的一句话,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不经世事的李德善一开始不太懂,出来办事,各部门相互推诿,韩十四的提醒这才点醒,倘若加上各部门的功劳,他们肯定施以援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该书中少不了官场的明争暗斗,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百姓的艰辛、皇帝的昏庸无道、贵妃的穷奢极侈。它让我想起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真正地为老百姓办事,人民才能拥戴你、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