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刷爆朋友圈后不久,“罗尔家有三套房,根本不缺钱”等为代表的“爆料”文章以同样的“刷屏”方式“爆”了朋友圈。内容是反转的,行为方式却是一样的——未经验证地转发。尽管罗尔已经接受采访,澄清了部分事实,但网络之下,真相已经无从重要,人们对待此事的争论、讨论所衍生形成的“事件”已经远超事实本身。
一、同样是为慈善营销,为何差别这么大?
网友觉得同情心被利用,主要是因为参与策划的小铜人公司借此事涨粉受益了。事实上,该公司“转发一次捐出1块钱”与农夫山泉“每买一瓶就捐一分”有本质区别吗?为何前者就变成“消费”白血病患儿,成为“带血”营销?
也许差别在于,受助者罗尔有“三套房”、其女儿治疗费用在9月、10月医保差不多报销了70%以上等后续被知晓的信息,让网友们认为他还不够穷困到需要别人帮助,而营销公司或有意或无意地虚夸了罗尔家庭面临的困境来博得网友的关注、同情、善意、捐款。尽管,罗尔已经在媒体面前证实三套中有一套自住,另外两套出租(租金5249元/月,房贷5200元/月),因暂无房产证无法交易变现,而自己从今年初起只拿基本工资4000元/月,老婆没有收入。
所以,为慈善营销本没有错,但营销公司需要对受助者的“困境”进行客观如实地描述,包括主动地避免可能造成的误解。同时,要按照承诺,将募捐得到的钱款全部交给受助家庭,并公开账目,接受监督。若这般所为,那营销公司涨了粉,可以作为其合理地回报。
二、“被骗”是个伪命题
公众情绪燃成沸点,主要觉得自己一腔爱心被欺骗、利用。但你有没有想过,即便罗尔及营销公司主观上想“利用”你的同情心,如果没有你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作出的转发、打赏,他们“利用”你这个行为是无法达成的,毕竟没有人摁着你的手这么做。既然你“自愿”的,又怎可避开自省不提,一味责怪对方?别人诱骗你是可恶,但最终利益受损的是你自己。所以,本着为自己着想——你这么痛恨被骗,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如何弃恶从善,专注于升级自己的理智才是王道。不然下次换个罗一、罗二什么的,你又会重蹈热血转发、事实反转、“受骗”愤怒这样的路径。
三、网友有多“有爱”,就有多“暴力”
据《中国之声》报道:“网友的力量是惊人的,仅仅过了大半天,该公号赞赏金达五万元上限,赞赏功能暂停。午夜过后,赞赏功能恢复不到两小时,阅读量突破100万人次,赞赏金再次达到五万元上限。微信后台关闭小铜人公众号P2P观察赞赏功能一个星期。P2P观察赞赏达到上限后,读者循小铜人留下的线索,找到罗尔的公众号,让罗尔的赞赏功能也连续多天突破五万元上限。这种情况着实不多见,还有网友呼吁腾讯微信团队为罗尔开辟特殊通道。”
毫无疑问,网友们是很有爱的,但同样也是很暴力的——片面强调“在深圳东莞有三套房”(其实有2处无法交易变现);甚至还有人发朋友圈称,罗尔抛弃了前妻和儿子,现任妻子是“小三上位”诸如此种恨不得扒尽罗尔的隐私。因为你“利用”了我的同情心,你就一文不值,你什么都不对。这种“因爱生恨”的心理很好地解释了,网友们先是一面倒地转发筹款文,接着又一面倒地转发“爆料文”这种现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行为路径——不加思考辨别,人云亦云,“爱”你是如此,“恨”你也是如此。
四、理性思考,让善意落地
围绕此事的各种声音层出不穷,有盲目转发的、有转文辟谣的、有嘲笑转发的等等,甚至有人调侃看是否转发筹款文可作为“智商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罗小姑娘是真的身患白血病,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个重点。不管如何,本着为小孩考虑,我们都不应该继续泛化这件事。这也是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虽然不用捐钱。
倒回头我们去看这件事,即使罗尔有意借女儿患病联合营销公司骗取公众同情募款,作为每一个个体的我们也有义务(对自己负责)自行进行判断,再决定是否拿出自己的钱去救助。本质上来说,这件事考验的是我们实现善意的能力。善意可贵,但绝不是不加辨别地一悲情就流泪,一激动就情绪高昂,这种人云亦云的集体狂欢,很容易被别人操控,必然带来“原事实”颠破后的指责谩骂,似洪水狂涌——借助别人的脑子进行的选择,反转后,必然指向别人寻找理由以证自己无辜。
有人担心人们的善意会因此事凉却,等碰到真实需要救助的情况时,选择了旁观,最终耽误了需要救助的人最佳获救时机。不可否认,确实存在这一可能,就好比大家都熟悉的“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这么考虑——通过这件事,大家警惕意识提高,日趋理性,审慎表达自己的善意,类似的恶意营销得逞的机会减少。
那有人又会说,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帮助是很难的。确实如此,但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需要有善意,很需要有践行善意的能力,而后者需要练习。跳开这件事,任何时候,人都不能把脑子交给其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基于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就要为此负责,切勿责怪他人。这是理性思考能带来的最大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