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星期,承載著老廣州滿滿的回憶的“大同酒家”宣佈結業了,我也特地去了一趟“大同酒家”照了很多相片,當時在現場看到有很多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人,大家都希望通過手中的相機把這一份屬於我們自己的特有的傳統文化、情誼和回憶保留起來。
一個“老字號”的逝去不免令人唏噓,但更令人心痛的是我們特有的傳統文化經常都得不到傳承、保護和發揚,逐漸地息微。在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時下有很多年青一代都記得有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卻不知道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端午節、重陽節和七夕。我們在國外旅遊時,見到人家整條街或者整個城市都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築、莊園和農場,甚至不少餐廳都有上百年或者更長歷史,都還在紅紅火火地招待各方來賓,我們為之讚歎的同時,卻不得不忍受屬於我們自己的充滿回憶的,體現曆史價值的建築,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全部被拆掉。
我並不反對外來文化,而是覺得應該理性地接納,因為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寶貴遺產,應該得到傳承。但與此同時,是否也應該保護、傳承和發揚屬於我們自己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畢竟這才是一直支撐著我們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基石,底蘊。
歷史文化的傳承是需要“載體”的,也就是需要一些切切實實存在的,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東西和習俗去留傳下去,因為這樣才有真實的存在感,人才會有感情和切實的感受。就好比教導別人需要言傳身教那樣,“身教”比“言傳”會更加有效果,因為更真實。如果現在這些真實的“載體”沒有得到好好保護,那以後我們的後人也許只能在博物館里透過玻璃箱看著幾張殘舊發黃的照片,去“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了,又或者以後我們的後人只知道“利是”這種東西只是手機屏幕里顯示的一張圖片,而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利是”是什麼樣子的和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樣真的好嗎?
前幾天自己轉發了一條記錄自己家這一帶區域的情況的朋友圈。當時我轉發了這條朋友圈之後,很多小學和初中同學、小時候的玩伴、與我從小到大都住在這區域的朋友都紛紛點讚和轉發,大家也在群裡開心地、熱烈地回憶屬於我們過去的點點滴滴。當時我感到很開心,一條朋友圈把大家的思想、情感和話題又聚集在一起,感覺大家又變成了一個整體。後來仔細想想,其實真正把大家聚合在一起的並不是這一條簡單的朋友圈,而是屬於我們共同的生活習俗和方式、文化等,是我們特有的或者特別經歷的東西。可見,真正屬於我們自己曆史傳統文化,能把人們都聚合在一起,是一種能把人們團結起來的力量。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我們自己的曆史傳統和文化因為簡單的“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隨風而去。希望在長久的以後,我們依然能夠在外國友人面前展示我們特有的實實在在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而不是只有幾張簡單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