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影响最大的书,赶紧翻箱倒柜,找出压在底下薄薄的《乡土中国》,怀着敬意和惭愧,认认真真再咀嚼一遍。敬意自不用说,它对我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且我相信还会继续下去;惭愧是自打毕业后,竟不曾再读过,一则是阅读量已经大不如学生时期,二则选择的大部分是热热闹闹的快消书籍。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与《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其他经典不同的是,这实际是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课内容,有14篇文章,薄薄的一本册子一百来页六万多字。时年37岁的年轻费老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只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们大可自己从书本上去学习,而自己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看着书中文字,我假想如果自己能坐在课堂里听到这样有理有料有趣的讲课,应该也是会努力地让自己摆脱学渣的行列吧。
有理的社科书。初读此书最震撼的,是层层剥丝抽茧却又娓娓道来的说理方式,读起来有恍然大悟的通透感。想 了一下,此书似可这样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实有的事和现象;第二层是据事而发的道理;第三层是一个丰厚的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这个第三层几乎全在后台,你看不到,却能从选择的事和他阐发的理上感觉到。如费老自己所述,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费老用了属于理性知识范畴的理论工具,让一个文科生深刻领略到学者思路严谨和论证严密即使在社科类的研究 中也是无比重要的。
有料的社科书。罗胖在《罗辑思维》中说过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往后去求知,才能够了解当代诸多观念系统的由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是礼俗社会,为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乡间重语言不重习字,为什么攀交情重关系不重权利和契约,为什么会形成单系(即父系)亲属原则,为什么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侵略是个不断的历史,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为什么一代朝廷新立会先让民休养生息后又会开疆辟土、筑城修河却又弄得国力衰败,等等。在费老的笔下,均有解读。
有趣的社科书。这本书可感性强,非常好读。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费老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这是不是会让人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趣呢。再比如,去隔壁寝室串门,敲门时里面的人问,谁呀?一般人理所当然的反应回答到,我呀!以前我总认为这是一个俏皮的说法,但费孝通先生给出了这个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这种社会中人都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天天见面的,久了就可以用声音来辨别对方。所以“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当然不必如此,脚步声、气息声甚至气味都足够的“报名”。
费老最终能写成这样有实证有趣又充满真知灼见的书的,是他反复不辞艰辛到乡间考察调研的经历,那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因为和他到广西大瑶山乡间考察溺水而亡的。而那些貎似平常人人可见却大有道理可讲的事,才是他真正研究的对象。除了内容,那个时代的学者精神更是对我影响深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秉持万物平等的理念,怀有一个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脚踏实地的作风做派,这些一直都是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努力地实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