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下是要点的理解、记录:
传统软件开发&敏捷开发 VS 古典油画&印象派画
古典油画就是追求画得像,而敏捷开发方式注重用户综合感受(不局限于看着像不像的单一视觉感受);敏捷的发展与持续集成、持续交付、自动化测试等基础技术的发展有关。
2001年敏捷宣言:
以人为本: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价值导向: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
客户为先: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拥抱变化: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时间、范围、成本三角形:团队确定,则成本确定;时间和范围之间进行权衡,权衡的核心依据是业务价值。
敏捷过程的结束是写故事,而不是业务说明书,是基于用户画像实现价值传递。
用户故事表达的核心:作为<某类用户>我想要<某个功能>以便<达到某个目的或实现某种价值>
敏捷适合市场一线面向市场的应用团队; 对外包人员不适合做敏捷,外包人员更习惯于按需求完成任务。
看板与敏捷(scrum):可以借助看板把传统项目的流动效率提高,取得流动效率和资源效率的平衡;而在需要响应快的领域,需要积极响应市场的方面,对应的团队相对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可以这部分投入SCRUM模式。
二、阅读点评
这篇回答了《廖为民:将精益思想应用于项目集管理的相关思考》遗留的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变化?
上篇中重点阐述的基于看板的精益项目管理,更侧重的是提升传统项目的效率。拥抱“变化”则需要更侧重于SCRUM模式。对整体需求做分层时,靠近市场一线的应用,可以归入“快速响应变化”的SCRUM模式层面。
建立一个敏捷响应变化的”敏捷作战区域”? 作为IT主力开发队伍与业务一线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带,是IT开发响应市场需求的第一道防线。该“敏捷作战区域”中有相对常驻的一些团队,其日常开发工作大概率属于以“快速”交付价值为首要诉求的,因此常驻“敏捷区域”;同时,允许其他团队的动态入驻和撤出该区域。
经过“敏捷作战区域”第一道防线的筛选之后,剩下的需求就归入更加主流的IT项目管理中去,实施精益化、效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