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习惯了不管去到哪里,都要让自己好好活着的想法。年轻时候辗转南北的特殊经历,学会了不管是吃米饭,还是吃面食;无论是辣的、咸的、甜的、酸的,也都能凑合应付。至于睡的问题,似乎就不是个啥问题,只要头颈接触到了枕部,瞬间就能酣睡进入梦想。后来知道这样的随遇而安,叫做适应能力。其实我心里清楚,这就是一种活下去的本能。啥都要瞻前顾后,又哪来尽如人意,如果执意纠结,还不就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为啥有的人,需要出个门的时候,就显得那么的难?如果老拿自己经历说事,难免有些强人所难。但换一种说法,都是人的命,虽然虚无了点,却也可以让人释然。这人世间的际遇,这每个人的遭遇,都不是事先就写好的剧本,到时候照着演就是了。可问题是所谓的剧本,都是事后诸葛亮的翻版,经历的过程,不过是走到哪、算到哪。后来因为女儿到澳洲求学,又顺风顺水,取得留下来的资格,是留是回?也牵连到了作为父母的我们。独生子女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人口暴增之后,国家采取的应急策略,也因之成为全球难遇的世纪难题。我和老伴在做这道难题的时候,也是辗转反侧、思来想去。也做过一些虚妄的假设,如果不是独生子女,如果还有其它路径?最后的认知是,只有华山一条路,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么一种选择,不光困扰到了我们,也波及到了千百万父母,离乡背井与儿女捆绑一起。
好在我和老伴的人生经历,早就奠定了可以远走高飞的能力,除了语言交流成为痼疾,其它困惑也就是短期适应。出来的父母大都进入老年,好多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严重的排异情绪难以避免。而且都习惯拿家乡的生活,习惯的方式作为标准,面对地广人稀、面对洋味西餐;面对语言不通;面对出门迷茫。尤其是与儿女价值观出现的差异,本以为看好的晚年美好,猛的跌落到了低谷。在普遍经历的这番波折中,“无论到哪里都要好好活”的信念,再次拯救了我们,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难免纠结。家有内弟曾好奇问我,为啥你们在外也好,回到家国也罢,眼里见到的都是美好,难道就看不到不美好?我的回答也很痛快,这人世间肯定有美好,也有不美好。如果对美好视而不见,整天都纠结于不美好,活着还有个啥意思?与其这样还不如多发现美好,让愉悦始终充溢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