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我们仨》

        年少时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甚觉枯燥无味,那时还是青春的时光,读不懂文字中淡淡的忧伤和平凡的爱。时隔近十年再读《我们仨》,此时的我已为人妻,为人母,也失去了三位疼爱我的至亲(姥姥、爷爷和奶奶)。

            梦魇般的开场,一生的缩影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

      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我转侧了半夜等锺书醒来,告诉他我做了这个梦,哭着埋怨他:‘你怎么一声不响就撇下我走了?’他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总是我孤零零一人,一人惶急地寻他。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这段极为震撼我,这个梦是全书的隐喻。在荒郊野地的迷失与寻找,精准地预示了后来钱锺书和钱媛生病、去世,杨绛一人被留在人间的现实。从“说说笑笑”的幸福,到“不见影踪”的惶惑,再到呼喊无应的绝望,最后归于“彻底的寂静”。写得极其冷静,却字字泣血。杨绛先生用最简洁、最朴素的文字,承载了最普遍、最深刻的哀痛——失去至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