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们常常用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公知。那么,司马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司马昭(公元211年—公元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封司马昭为新城乡侯。

正始初年(公元240年),又封为洛陽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之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大将军曹爽伐蜀,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蜀汉大将军费祎(yi 一声)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司马昭为议郎。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司马昭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

后来,蜀将姜维攻打陇右一带,征西将军郭淮从长安出发抗拒蜀军,司马昭晋位为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郭淮在西平攻打姜维别将句安,长期不能决胜负。司马昭即进军占据长城,南向骆谷设置疑兵。姜维害怕,退保南郑,句安的军队断绝后援,率众投降。司马昭转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



嘉平三年,魏大军讨伐王凌时,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会师于项县。增加封邑三百户,赐给金印紫绶。不久又晋号都督。同年,司马懿去世,他的兄长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嘉平四年,司马师对吴国发动南征,司马昭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于东关(又称东兴)。胡遵、诸葛诞军大败,司马昭因此被削去侯爵。


四月,蜀将姜维又攻打陇右,扬言要攻狄道。魏帝曹芳任命司马昭征西将军,驻军长安。雍州刺史陈泰想走在蜀军前面占据狄道,司马昭说:“姜维攻羌人收取了他们的人质,屯聚粮食,建造粮仓,而又转道至此,正是想完成征服塞外诸羌的工作,为后年攻魏作准备。若真的要攻狄道,怎肯事先泄露,让外人知道?今扬言进攻,正是要准备回师。”姜维果然如司马昭所说,烧了营垒而离去。后来,遇上新平羌胡叛乱,司马昭率军将他们击破,随即在灵州陈兵示威,北边胡虏被震慑,原来叛变的又来投降了。司马昭因这次军功,又封为新城乡侯。

嘉平六年二月,司马师与曹芳相互猜疑,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mao 二声)为帝。司马昭参与谋划定策,晋封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户。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guan 四声)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叛乱,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镇守洛阳。司马师病重时,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省问,拜为卫将军。司马师死后,魏帝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gu 三声)率六军回京师。司马昭用傅嘏及中书侍郎钟会的计谋,自己率军回京。到洛阳后,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奏事不用提自己的名字。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yue 四声),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司马昭刚刚执掌朝政,长史贾充建议派遣部下去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并观察他们的志趣、动向。司马昭派贾充到了淮南,贾充见到征东将军诸葛诞,一起谈论时事,贾充说道:“洛中的诸位贤达之人,都希望实行禅让,您认为如何?”诸葛诞严厉地说:“你不是贾豫州的儿子吗?你家世代受到魏国的恩惠,怎能想把国家转送他人?如果洛中发生危难,我愿为国家而死。”贾充默然无语。回来之后,贾充对司马昭说:“诸葛诞再次到扬州后,深得士众之心。如今召他来,他必然不来,还会反叛,但早反叛祸害不大;如果不召他来,那么晚反叛祸害就大了,因此不如召他来。”司马昭采纳了这个意见。随即诏令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并召他往赴京师。


甘露二年五月,诸葛诞得到诏书,非常恐惧,怀疑是扬州刺史乐綝(chen 一声)离间自己,于是就杀掉乐綝,占据淮南起兵,送儿子诸葛靓作人质请求吴国救援。议论此事的人请求立即讨伐淮南军,司马昭说:“诸葛诞认为毋丘俭举事轻率急速而导致失败,今天他必然外连吴寇,这样一来,叛变的规模大而行动迟缓。我可以与四方将领联合起来,以全胜之策来制服他。”于是上表天子御驾亲征。

同年七月,司马昭护卫着魏帝与皇太后一起东征,征发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并从关中分部分军队共二十六万人,共同会师淮北。等大军到了项县,司马昭让廷尉何桢持符节出使淮南,劝慰叛军将士,申明朝廷逆诛赏顺的政策,初五,进军丘头。吴国派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三万余人来救诸葛诞,魏国诸将迎击,均不能抵御。将军李广临敌畏缩不前,泰山太守常时声称有疾不能出兵,两人都被斩首示众。



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文钦等出来攻击围城军,被诸军击退。当初,诸葛诞与文钦内部不和,到紧急的时候,二人相互猜疑。诸葛诞便亲手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进攻诸葛诞,不能取胜,跳下城墙投降魏军,魏任他为将军,封为关内侯,并让他绕城喊话劝降。司马昭看到城上守军持弓而不发箭,对诸将说:“可以攻城了。”

二月,魏军攻城,当天城被攻破,杀了诸葛诞,夷灭三族。吴将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都率部下投降,司马昭上表给他们加封爵,士卒饥饿有病的,供给粮食医药。有人说吴兵必然不肯为我们效力,请求把他们活埋了。司马昭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出大魏的宽宏大度。”后来将他们迁徙到三河。

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还算是仁德。

四月,回到京师。

五月,魏帝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包括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和司州的河东、平陽,共八郡,加九锡,晋位相国,府中置官司。司马昭九次辞让,魏帝才收回成命。于是,又增加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七月,司马昭上奏录用前朝名臣元勋之子孙,量才任职。

甘露五年四月,魏帝又命司马昭接受以前所封的爵位,司马昭又辞让不受。魏帝认为司马昭三世作宰辅,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



五月,魏帝曹髦派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拿起戈向曹髦车驾进攻,刺中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

事后,司马昭召集百官商议事变的原委,得找人顶罪啊!虽然这么大的事,除了他没人能承担。当然,自己是绝对不能认的。于是,全部归罪于成济兄弟,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逆贼,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司马昭又杀尚书王经,认为他和自己不一心。然后向太后上奏说:“故高贵乡公率领护驾士卒,拔刀鸣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怕双方交兵,即命令将士不得伤害任何人,违令者以军法处置。太子舍人成济进入兵阵,伤害高贵乡公以致丧命。我听说做人臣的应当守人臣的节义,至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能躲避祸难。那次变故突然发生,灾祸像机关发动一样迅速到来,臣的确想舍弃此身,等待一死,听候天子裁决。然臣考虑到这次变故的谋划,意在危害太后,倾覆社稷宗庙。臣枉充宰辅之位,有安定国家的义务,即连续发命,不得迫近天子辇车。而成济私自闯入兵阵,以致发生这样的大事故,臣悲哀痛恨,五脏摧裂。成济违犯国家法纪,死不足以抵其罪,应逮捕成济家属,交付廷尉治罪。”太后听了这个意见,诛灭了成济三族。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



六月,太后下诏让曹璜改名曹奂。曹奂在太极前殿登基,改年号为景元。晋升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增封邑十郡,加九锡,同族子弟中未封侯者都封为亭侯,赐钱一千万,帛一万匹,司马昭坚决辞让,才没有施行。

景元二年八月,魏帝派太尉高柔授予司马昭相国印绶,派司空郑冲送晋公代表封国的茅土,加九锡,司马昭坚决辞让不受。

景元四年二月,魏帝又命司马昭接受以前的封赏,司马昭坚决辞让。

十月,魏帝下诏重申以前封赏之意,陈说司马昭的功德,封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公卿将校都到大将军府宣旨祝贺,司马昭又以礼辞让。最后,在司空郑冲和群官的劝说下,司马昭才接受了封爵。



这司马昭也是挺能装的,他的心思都溢于言表、路人皆知了,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让。下面的官员很会办事,马屁拍的也很好。

十一月,魏帝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送上新职符节,去掉侍中、大都督、录尚书的称号。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魏帝将司马昭的爵位晋升为王,增加封地,连以前所封共二十郡。追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五月,魏帝命司马昭可以像天子一样在冠冕上悬挂十二个玉串,可以树天子的旌旗,出入设警戒,清道路,乘坐金银车,驾六匹马,备不同季节的五种副车,地位超过天子之父燕王曹宇。晋王王妃晋升为王后,世子晋升为太子,王女王孙爵位称号都按天子的礼仪。晋国设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书、中领军、卫将军官。

八月,司马昭在他人生最巅峰时死于殿堂,终年五十五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