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渐渐熟悉大学生活节奏的我们,对于“收到请回复”、“投票请截图”、“几点要开会”一定不陌生。
你所在的班级里,是不是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活跃在班级群里,时不时冒出一个通知。
你所在的部门里,是不是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潜水在部门群里,时不时发布一项任务。
他们好像满是正能量,但谁听说过他们心里的苦。很多人可能会说“班长哪儿有那么忙”、“部长哪儿有那么多事”。
其实在你看不见的背后,他们忙着参加各种会议、忙着收集各类资料。多少次他们也曾被压力压得想放弃,可是舍不得、放不下。
他们会说:“其实工作并不累,最累的是大家的不理解、不配合。”
没有哪个学生干部是想摆架子做事的,他们为一个集体忙前忙后,受再大的委屈也得自己一个人扛着。抱怨过后依旧努力工作的他们,为的并不是学生干部这个头衔,而是不想辜负大家沉甸甸的信任。
02
“这周末我们打算组织一次野炊,想看看大家都有时间没,毕竟是难得的一次聚会,尽量能去都去,能去的群里回复一声哦。另外,如果对这次活动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这是班长在班群发的消息,但一个多小时后,除了几个表情包外,群里没有任何回应。
一整个晚上过去,报名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回到宿舍后,班长瘫坐在椅子上没说话,眼眶微红。
“每次都是这样,这次果然还是和以往的每次一样,我花了这么多心思准备这次活动才发的通知,然而……”
大学班干和高中班干不同,大学没有高中那么集中的班级,班级同学除了上课和班会外,碰面机会较少。所以,很大程度上班委的主要任务就是通知——不停地发通知、收集信息和汇总信息。
为了及时准确下达通知,班长代替班级参加了无数个会议;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班委们在节日前为班级同学策划一场又一场暖心的活动。
03
还记得吗,第一次召开例会的时候,所有人都到了;第一次展开培训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认真记录;第一次举办活动的时候,大家都笑得特别好看。
那个时候你们刚到大学,对学生会这个新的组织充满了新鲜感。
部长发的文件,你们都会认真填完;部长发的通知,你们都会秒回一个“收到”;部长发的任务,你们都在群里热切讨论,消息分分钟99+。
可后来,你们认为例会很多余、活动很无聊、工作很繁琐。
你们开始质疑、你们开始犹豫、你们开始推脱。
于是找各种理由请假:班级活动、集体自习、导员谈话……只要和工作发生冲突的事,都会拿来请假,不会再去衡量工作重要与否。
甚至在部长发通知的时候,暗自在心里埋怨,“你不是部长吗?这种事你自己搞定就好了。”“部门还有这么多人,缺我一个也没关系。”
别看部长整天出尽风头,又能指挥大小事件,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的心酸只有他懂。
04
在民法学上,合同的成立有一对概念叫做――要约和承诺。
合同里面会存在要约与承诺的情况,它与一般的合同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双方当事人坐下来一起商讨合同的事情。而是要约方给对方发要约,如果对于回复并且同意的话,就是属于承诺了,合同就已经达成。合同的成立,必须取决于要约与承诺两方面表示的一致。
消息的发出和回复与民法学上这对概念有些类似,如果发出的消息被回复,就相当于为消息的内容找到了承担责任的主人。而“收到请回复”,则是确保找到承担责任者的手段。
将心比心,请你们换位思考,如果你们是班委,如果你们是组织负责人,有紧急消息要通知到每一个人,你会怎么做?
面对一个四五十个人的班级,面对一个几百人的组织,你是一个一个当面通知吗?换作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发通知吧。
而每次的“收到请回复”,总有人不回复。一边是焦头烂额的等待,一边是事不关己的无视。
收到回复,就是让别人省心,这简单说来就是一种基本的尊重与礼貌。只要你回复一个收到,对于通知事情的人来说,就减轻了对方很多负担。
别说你很忙,大家都很忙,别人能回复为什么你不能回复。现在的我们不都是手机不离身,三五秒就看看时间、逛逛空间、刷刷微博。而“收到”两个字,打出来,只需要占用你一秒。
从大学开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慢慢步入社会。社会很大,不再能够转个路口就找到对方;信息很多,不再能够时常聚在一起来通知你们。
现在的你们可能接触更多的只是学生组织面试、班级工作开展的通知,可是以后呢,要是通知关于你自身利益的事情,要是通知你确认什么信息,而你没有回复就白白错过了呢?
细节处见人品,收到回复,如此简单一件小事,却能反应一个人心里有没有他人、有没有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