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并没有把这本书认认真真看完,不是不吸引,只是当时就不喜欢抢闺蜜男友这种桥段。
知道这片子上映,立刻预约了闺蜜去看,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和闺蜜有关的故事。
看完了片子的这几天,很多困惑,很多共鸣,很多变化。
七月与安生,有人说她是借助闺蜜的故事,隐喻了一人两面,每一个七月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每一个安生都怀揣着一份七月想要的安稳;也有人说她真实的反映了闺蜜这个群体,有无私的部分,安生为了七月远走他乡,也有自私的部分,七月爱着安生和家明,却选择依赖对方的放弃来获取安稳的生活。
其实就像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七月与安生的故事,在走进文字,走进电影的同时,就注定会幻化出不同的脚本。
不可否认,七月和安生可以住在同一个人的身体里,至于她是谁,跟她的经历有关。
电影里的安生,无拘无束,看来肆无忌惮,却渴望安稳;电影里的七月,好学上进,看来乖巧宁静,却渴望自由自在。这样的一个呈现,在人物的家庭背景铺垫这块,就很好理解。
自己,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我是七月生的乖宝宝,加之家庭和睦,从小被宠大,24岁以前我也过着七月的生活,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家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乖乖的做作业,看起来尊敬师长,就会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在家人和朋友眼里,我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小时候听遍了所有的赞美,但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而且还会偷偷的和小伙伴做一点点小坏事,比如因为看不惯邻居,默默的堵住了他们家的蜂窝煤炉,在超市随手拿一罐可乐打开就喝(其实最后都会付钱,但是短暂的享受一下偷鸡摸狗的感觉)。电影里有个小细节,13岁那年导致全校停电的那个人,其实是七月。
享受安稳,又羡慕叛逆,也许年少时就已经有这样的感受了。
24岁以后,眼见着被规划,被安排的人生越来越无法改变,选择了离开家乡出来闯荡。如果说安生的远走,是因为爱家明更爱七月,而我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感觉再不走,我就要七月一辈子了,24岁是个最好的时机。
从此,曾经那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虽然依旧还是好孩子,但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从此开始,一直到现在,从此自己变成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闺蜜,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闺蜜也会是同类,没错,但并不是表面一样就算同类。两个人能成为闺蜜,就好像七月与安生的双生,也许彼此都很能装,但是却被彼此发现了共同之处,只有两个人能发现的共同之处。
她,超没自信,却很爱自拍发朋友圈;她,赖床各种懒,却很爱做家务;她,小事上敏感,但很多明显的事情却又完全没感觉;她,嫌麻烦喜欢独处,却很怕孤单;她,充满好奇心,却不敢尝试。一个矛盾的女孩,一个看起来和我截然不同的女孩。
但这个不同,其实只是时间上差异,那些年我也曾经是这样的她。没自信,所以不敢贸然离开家乡,不敢贸然拒绝家里的安排;懒,懒得做家务,懒得改变;敏感,会关注所有人的眼光和相反,经常还会有很多不必要的猜测;喜欢独处,因为不会跟人相处。
但这个不同,其实只是维度上的不同,现在的我其实也还是这样的她。依旧没自信,在自己不在行的领域依旧表现的淋漓尽致;依旧懒,依旧懒得改变;依旧敏感,只是不再关注所有人的反映;喜欢独处,因为已经不喜欢跟人相处,那些看似的亲密只是因为需要所做的伪装。
相信感觉,相信简单,曾是我的座右铭,现在看来什么都没变,只是自己变得复杂了。看着闺蜜的单纯,直接,毫无遮掩,曾经最想做的就是保护好她这份单纯,保护好她这份不自知的美好,她不自信的时候,狠劲夸她;她犯懒的时候,帮她洗碗;她敏感的时候,给她排解;她孤单的时候,陪她聊天;她想尝试的时候,各种鼓励。希望她不要变成另一个自己,可以一直简简单单的,就算情商很低。
也许,变成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并没有那么可怕,这只是时间的磨炼,阅历的积累,待尝试过一人两面,你才能知道哪个你更适合你自己,也许很折腾,但是即便是女孩子为什么非要安稳,如果安稳或者折腾都会很辛苦,那人折腾起来可能更有存在的意义,大胆的去尝试,如果你也蠢蠢欲动,我一定支持你,我会接受你所有的变化,因为我总能发现咱们的相同,你总会是我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相信感觉,相信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