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是南北时期的诗姬,她名动一方,与柳如是、李师师与陈圆圆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妓。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中的《钱塘苏小歌》,“妾乘油壁车 ,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之后她的名字便频繁出现在文人们的诗文、词曲、笔记中。
苏小小有着江南女子的玲珑小巧,容貌清秀
苏小小的祖上曾担任东晋官职,后因时局动荡,他们一家从江南姑苏搬到了钱塘,一直靠着祖上的产业生活,由于苏小小的父母经营得当,苏家成了当地的富商。苏小小是家中独女,深受父母的疼爱。因生得较小柔美,故取名“小小”。但好景不长,在苏小小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家里产业因无人打理,日渐衰败。无所依靠的她也只能变卖家产求生计。
处理完家产后,苏小小便带着乳娘贾姨搬到了城西西泠桥畔的林中小楼。生为女子,既不能从官也不能经商,积蓄眼见所剩无几。为了维持生计,苏小小决定,开门迎客,以诗会友。他将自己的阁楼取名“慕才阁”,在这举办诗会。同时定下规矩:只谈诗论道,焚香品茗。其他免谈。当地的文人才子们纷纷趋之若鹜。渐渐地,苏小小诗妓的名声越来越高。
而在这时,苏小小命中注定的那个男人出现了。
这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苏小小乘坐油壁香车去游春,行至断桥处,偶遇一英俊少年,而这位少年正是当朝宰相阮道的公子阮郁,他奉命到浙东办事,路经杭州来西湖游玩。他被苏小小楚楚可人、举止高雅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他向人打听了下小小的身世后,不禁摇头长叹。回到住处,躺着床上,小小的身影总是在眼前浮现,令他辗转难眠。他还是决定去见见这个让他牵肠挂肚的女子。第二天一大早,阮郁骑着青骢马,径直来到了西泠桥畔小小的住处。而此时的苏小小也难以忘记昨日遇见的那个翩翩公子,她倚在床边想着阮郁的一举一动。忽听贾姨通报有一骑青骢马的少年求见,心中一阵狂喜,不假思索,就让贾姨妈去请。 阮郁跟在贾姨身后,斜穿竹径,曲绕松柳,来到了堂内。小小面带喜色,从绣帘中婷婷走出,两位少年男女,四目相视,情意绵绵,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感,充溢在两人的心间。 阮郁乃宰相之子,长得英俊潇洒,又见过世面,而且诗词歌赋也很了得,言谈举止文雅大方,全不似那些只懂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这让小小刮目相看,心中更加欢喜,破例请阮郁上了镜阁,让他眺望西湖美景,欣赏自己写的诗句。 虽然见面的时间不长,但从短暂的交流中,小小已感觉到阮郁是个有才之士,并有意要与阮郁成为知交。她命侍女摆开酒席,招待阮郁,席间两人推杯换盏,对歌吟诗。阮郁本是风流才子,此时此刻,面对佳人美景,借着酒意,随口吟出不少的妙句,使的小小更是喜欢,于是小小又主动抚琴为阮郁弹曲,那悠扬缠绵的曲调,传递着少女的眷恋之情。就这样,一个是宰相公子,一个是歌妓才女,爱情在这两个难以被社会与礼教接受的人之间产生了!
贾姨见小小和阮郁情投意合,自然很是高兴,但想到两人的身份悬殊,心中不免有点担心。再次见到阮郁时,贾姨妈便当着小小的面,问阮郁会不会变心。阮郁拉着小小的手,走到庭院,指着门前的松柏发誓:“青松作证,阮郁愿与小小同生死。”小小听后,甚是感动。贾姨妈也放下心来。
一日,正当夕阳西下,飞鸟归巢之时,小小与阮郁牵手来到了西泠桥头,看着身边的如意郎君,小小触景生情,轻声吟出了:“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的千古名诗。当天晚上,两人私定了终身。
苏小小与阮郁成婚之后,用书信的方式通知了阮郁的家人,阮道得知自己的儿子娶了一位诗妓为妻,气得差点昏死过去,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子娶了诗妓,但由于山高水远,交通不便,阮道对儿子的行为鞭长莫及,只能另想办法。为了稳住和迷惑儿子,他先是写了封意味深长的书信给阮郁,假意告诉儿子:小小既是品貌双全的才女,虽然身份卑微,但他并不反对。收到书信的阮郁以为父亲真的同意了这门亲事,便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过了一段时间,阮道又给儿写了第二封书信,谎称自己得了重病。善良的小小急忙让阮郁回去探望父亲。 得知父亲得病,阮郁也十分着急,他日夜兼程,但当赶回家中时,看见父亲满脸红光安然无恙,还没等他弄明白怎么回事,便遭到了阮道一通劈头盖脸的怒骂,并命家人将他锁进了书房。 阮郁虽然声嘶力竭地辩解过,虽然苦苦相求过,但最后他还是没有抗得过父亲的意愿,重新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做老婆,留下多情的小小独守孤灯,每日只能以吟诗喝酒解愁闷,“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
时间久了,苏小小明白,阮郁不会再回来了。她被抛弃了。她心痛如绞,渐渐开始自暴自弃,每天茶饭不思,醉酒吟诗。
直到有一天,苏小小见到一个长得跟阮郁很像的人,鲍仁,一个穷书生,因盘缠不够而无法上京赶考。苏小小觉得鲍仁气宇不凡,必能高中,又见与自己爱郎很像,便主动给鲍仁提供盘缠,让他进京赶考。鲍仁很感激小小,承若一定会回来报答小小。可是,这时候的小小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她感觉自己等不到鲍仁高中回来,便告诉鲍仁,假如她死了,便将她埋在西泠桥畔的一棵柳树下。
鲍仁果然金榜题名,当他赶回来赴任滑州刺史时,却只赶上苏小小的葬礼。年仅十九岁。他按照苏小小的意愿,将她埋葬在柳树下,立碑“钱塘苏小小之墓”。正所谓“生于西泠,死于西泠,葬于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