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洞察力,我想从他处着手,先好好捋一捋今天刷了两遍的西班牙悬疑惊悚片——《看不见的客人》,非常精彩。
我喜欢看悬疑片,感觉它像极了生活:总有些机遇、障碍、线索在悄无声息的出现,而当事人却总是在事后才会发现,恍然大悟、懊悔、庆幸,或是别的什么。
比如当初看《致命ID》的时候,在猜测究竟哪个人格是罪恶源头的时候,也同样想到,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几种不同人格,只是在显性人格的压倒性压制下,冒不了头而已;比如 贪婪、自私、慈悲、幼稚等人格。
《看不见的客人》从密室命案开始,由 富豪-情人-律师-车祸-父亲 这串关系 扯出了一条贯穿整部电影的迷之大幕。从律师的角色带我们进入事情的发展,了解悬疑的背后,发现不一般的结局。
整部电影,将许多细节都悄悄的摆在了观众的眼皮底下,让你隐约猜到了,却又不那么肯定;等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颇有一拍大腿“就是如此”的兴奋之感。
并且我们还会感叹,原来这一切都是丝丝入扣的联系着的啊。
比如,男主的打火机。出现了三次,像是男主的名片一般 揭开了男主的身份。当它第二次在车里出现的时候,就仿似已经在叫嚷着“看这里看这里,这里有故事”。
再比如,律师的肢体动作和眼神。进电梯前,她的深呼吸;两人“审讯”阶段,她几次望向窗外的眼神;男主说丹尼尔其实还活着的时候,她突然收缩的眼神和急促的呼吸。这些都慢慢的暗示了一种可能,将观众推向真相。
所以,悬疑片精彩于过程,感叹于末尾。
也所以,洞察积累于平日,应用于平日。
福尔摩斯有句经典名言:你只是在看,却没有观察。
无论是看烧脑剧,还是平日处理琐事,我想,敏锐的洞察力,都会带给当事人4G般流畅又独特的体验吧。
因为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客人》里许多心机的小线索:计时器、钢笔、车牌、电话 等。而这些细心的观察,将会带领我们提前走向自己领悟出来的结局,比旁人的恍然大悟快出0.01秒。
如果生活中多了这份洞察力呢?
就可以发现旁人可能还没注意的地方,或者发现两个领域里相似的地方。前者让你走在创新的前沿,看到“稀缺”的方向;后者让你发现新的机会,创造他人未意识到的价值。
另外,因为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客人》里一些说不清的违和感:事实真的就如男主描述的那样,是因为女主的强势而做出后面的一系列举动吗?如果真相不是表面的这样呢?
所以,有句话不是说么:给你看,给你听的,不一定是真相。
真相,是观察、分析、判断出来的。不是他人三言两语就认定了的事实。
比如热评社会事件的爆文,微博上的各种吐沫横飞,朋友圈的人肉指摘,童叟都欺的网络诈骗 等等。有些事,没有事实依傍时,自己没有认真分析时,自我审查都没进行时,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做对策。
自己亲眼看到的都有可能是假的,更何况别人让你看到的?
所以,在“罗生门”似的背景下,律师的“审讯”中,我们看到了 究竟是谁在遵从谁的意志,究竟谁才是那个自私到底的人。
影片留下了许多悬念,想百分百享受结果的“炸裂”,你就得先发现它们。
生活隐藏了许多暗格,想高效率高质量的打开它们,你也得先学着发现它们。
洞察力。
突破现有生活轨道,多去发现认知之外的事,可参考的事多了,思维的碰撞也就会更耀眼。
真相、机遇、人性、事实,都在细节之中,只要你愿意去发现,愿意学着去发现,愿意擅用这些发现,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我们 都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