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讲笔记

  坚持分享1645天(2022.5.20)

  第十讲:  社会影响

第一章元:从众

    一、定义: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二、特点:

1、群体压力为真实(警察在场)想象

2、意识到→理性抉择→从众(交警注视之下大家一起等绿灯);

没意识到→不觉从众(路上围观)

3、有时不符合个体本意,仍属自愿行为/自愿性(到人多的饭店就餐)

三、功能:

1、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价值观

2、个体层面:让个体使用社会生活

四、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一一表里如一,无冲突

2、权益从众一一表里不一,最普遍,有冲突和焦虑

3、反从众一一自我控制,防止失控,领导做派

五、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一一情境不确定

2、对偏离的恐惧一一东方文化鼓励从众(一言堂)

3、群体凝聚力一一荣辱与共同进退。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一致性越高,群体压力大,越容易从众。

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从众

群体规模的影响,规模的临界值: 3到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高,从众小自我评价低,越容易从众自信心强,从众教授自信心低,容易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标准清晰,从重会减少

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重可能增加

O性别、智力也有影响,但未发现有明显确定性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一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 实际在场、想象再场、和隐含在场

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社会比较的压力: 青少年骑自行车: 独自、跑步伴同、竞赛时速度不同>

2、观众效应<拉拉队,美女效应)

社会干扰/社会抑制:  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图示:

  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

他人在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表现,弱势反应受限制

优势仅应是反映已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索即可做出

O社会懈怠

定义: 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吃大锅饭>

产生原因: 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解决办法加强考核,把活动努力和成果量化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定义: 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1、自愿的

2、相似性

分类:  有意模仿(有意识、主动)和无意识模仿

意义:

1、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O模仿的发展趋势: 无意→有意; 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塔尔德的《模仿律》

认为: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0模仿定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律(滚雪球)

3、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一)定义: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暗示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环节: 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二)分类

1、来源: 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2、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4、暗示效果: 暗示/反暗示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年龄小,女性

3、所处情境:各观因素,处于困难情境、缺乏社会支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