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先生作过一本《中国人的精神》,其意指为夸赞的中国人的精神,“我要证明,学习汉语、研究中国的文学经典,绝不仅是只属于汉学家的爱好,它将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拯救欧洲文明于水火之中。”姑且不论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否妥贴合理,我们暂取其合乎现代之理的地方来讨论。时值河南突发洪灾,人间百态尽现,底层百姓互帮互助,我们将此与《中国人的精神》结合之,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到底是怎样的。
辜鸿铭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点正是:深沉、博大、淳朴。”,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温良”,这段话借前不久的热播剧《觉醒年代》广为流传:
书中写道“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发现了一种比武力更强大,也更有效的力量——道德力量。”
很多读过的人都做了很多反面的批复: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等。更有人用鲁迅的话来批判“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确实,从对于道德的观念来看,辜、鲁二位先生的看法确实实南辕北辙。但分析一个作者一句话的意思,要透过字面看其个人背景、历史背景,以及这句话所面向的人群。就个人背景而言,辜鸿铭是坚定的保皇派,是新时代的老知识分子——受孔孟思想深植根底,虽然后续留洋的经历、对新思想的接触也很丰富,但其作为历史遗老、封建社会最后辉煌的受益人,其个人视角、物质环境仍然深深圈定这位老派知识分子。况且其生活的年代在清末民初,三民思想还未盛放,旧思想仍占主流,故他的思想仍如此守旧,也就不例外了。并且这本书原本出发点就是为了论证中国人精神的优越性给外国人看,那势必需挑出外国人没有的东西美化后展示给对方。从这一代呢考虑,其这样说的原因便很清晰了。鲁迅先生其个人背景及所受教育,都是在相对更晚的时代,受新思想影响,其观点更新颖叛逆,带着一种革命家的愤怒。且其所著文章放诸国内皆是以唤醒国人为目的,不批判,难道还要用夸奖的吗?中国古老的道德观在现代看来,本就有精华有糟粕。每个时代的道德观皆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定,故不同时代的道德观皆有不同,这点,相比也没什么可争议的了吧?
所以,对于老先生的描述,我们取其可取之处即可,也不必逐字逐句分析批判。大的品读态度明确了,字斟句酌只选复合今日价值观的即可,旧的东西,也就无需苛责了。确实,其内容在今天看来,确有过度美化之处,或者应当说,不符合今日价值观之处。但倘若将本书放于当时那个时代去看,其意义,绝非我们现在看到的、肤浅的模样。本书全本都是英文写作,可想而知其目标读者都是当时欧美各国人。辜老先生作为华裔,我相信其在写这本书时,内心饱有一种强烈的自信与热爱,没有这些是无法写出这样一本充满强大力量的书的。既有如此心态,文中有夸耀之意才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