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背许多经典的古诗词。
那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诗中的意思,不过,那时我们还只知道背,也许大概明白了诗在表达什么,但是,还是要等到我们长大了,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才能真正体会这些经典诗词中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精读的这首唐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七岁,我们背这首诗的时候应该也只有十几岁,甚至更小。
但是,要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恐怕要到二十几三十几岁吧,因为只有我们也经历了离开新人漂泊他乡,才会深刻体会到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原题下有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与洛阳间漂泊。山东,唐时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为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一个人独处他乡,成为了他乡的客人,每当美好的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驱邪。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到处都是头上插着茱萸的人,但却少了一个我。
03
王维的这首诗,妙在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出了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异乡思亲的情感人人心中有,但总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读了王维的这首诗,就感觉他的每个字都写到了你的心坎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这三个字,每个字都个让身处他乡的人黯然神伤。「异乡」、「异客」,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人,找不到自我的归属,人与整个世界是疏离的,此时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
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居他乡,就会常常思念亲人,但是这种思念,在佳节之时,会特别的突出,因为此时,正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异乡异客,却只能看着别人家人团聚,有说有笑,自已一人默默承受着孤独的滋味。
诗的前两句,可以说已经将异乡思亲的情感写尽了,再延续这样情感写下去,不免会显得多余。于是,诗的后面两句文情突变,显示出十七岁的王维,已经拥有了老到的诗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没有继续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将视角一转,将诗笔宕至家乡的兄弟身上。今天是重阳节,家中的兄弟肯定会一起登离望远,会看到到处都是插着茱萸的人,但是却少了我一个人。
诗的前两句,虽的千古名句,作为情感表达,也是直击心灵感人至深,但作为诗,却太过直白,少了一些韵味,而后两句,恰好补足了这一点。
诗的后两句,让整首诗的蕴含更加丰富,让整首诗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也让整首诗有了反复品味的空间。四句合在一起,成就了异乡思亲的千古第一诗。如今,这首诗已经成为了漂泊他乡的人思念亲人的时候最好的情感表达,你再也想不到第二首诗为代替它。
清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文 | 谢小楼
精唐《唐诗三百首》03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