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在《垂钓》中说:“物质与精神,好比一胖一瘦,谁也不能被取代,谁缺了彼此都不完整。”无物质即无存在,无精神即无追求,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更是千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所刻苦钻研的话题。今日,请允我浅议。物质,乃是精神的载体。若人以不变观之,世间万物,除去生灵,皆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然人却将精神思想浇灌于万物之上,使万物皆有灵,皆在人的脑海里焕发出别样生机。譬如词人的暖玉生烟,草木含情,皆以形似神,以形寓神,打破精神与物质的隔阂。精神虽生发于物质,却又不附属于物质,不因解除物质困顿而存在,亦不因物质无所成而被舍弃。常听人言,待来日功成身就,再回头来充盈精神。这是万万不可的。人时刻都应汲取精神营养,并用它去完善人格。物质是一种快感,精神则是一种美感。快感是光鲜表面下的欺骗,美感却是对生命本源的渴望与追求。真正的快乐必然来源于精神,无论做什么,心无挂碍,全神贯注于物质的本身,都将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身居陋室也不以为陋,不改安贫乐道的美德;人的精神得不到满足,身居琼楼玉宇也感觉寒风刺骨,凄冷非常。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公平也更“廉价”。物质上的追求总是受到特定环境,机遇,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而精神则不存在这些限制。伟大的人可以幸福,平凡的人也一样可以幸福,而他们的幸福,是无法比较的。立于高峰者以俯仰天地为乐,居于山脚者以山野闲情为乐,纵然在世俗的横流中曾沉浮数年,或成或败,老来齐物观之,都能修得精神快乐,心境圆满。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应是不断进步且无止境的。史铁生曾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到天堂意味着彼岸的消失,也意味着信仰的消失。”天堂是精神的恒途,走到天堂则意味着自我满足,自我怠惰,自我毁灭。人一生不能只有一种精神,一样追求,人应当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永远不完美的人格,不断在行进中拯救新的自我,不断调整新的追求。要坚信,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千山万水,亦无止无终。可物质与精神,哪一种也不能舍弃,哪一种也不能过分偏倚。“理想的人物需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也需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没有物质,精神就是空谈;没有精神,物质就显得庸俗。一个理想的人物,能跟得上时代物质的进步,真切感受到当下时代的热度;一个理想的人物,能真正抛开浮名虚利,专注于精神的创造,竭力赢得人生的价值。 人心该有一杆秤,权衡物质与精神的重量,时时敢舍,时时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