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节前,我已经准备好新项目的策划案,我的计划是先搞一个《全国人民看北京》的现场民意调查,然后结合精彩个案,联合北京媒体,再推出一部有利于树立北京城市形象的电视专题片。同期在首都其它相关报刊当中,以社调的数据和个案相结合的方式,推出相关的主题报道。
电视专题片设定时长1.5小时,实际播出40分钟,是这项活动的龙头,因此专题片必须做得让电视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确保节目较高的收视率。
同时从一定数量的个案调查中提炼出更多鲜活的主题故事,提供给报社媒体作为新闻线索、新闻题材,并请报刊记者做系列新闻报道。
就这样,我们配合民意调查的数字分析,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同期完成了一个系列组合拳,最后以一种鲜活、极具生活化和趣味化、又不乏纪实特色的全方位系列报道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策划做出来了但如何立项呢?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要找到立项的两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一定要有相关的、最直接的权威领导机关的支持;关键点二,项目资金的来源。
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立项就可以成功。
中国的社会管理实际上基本上 是“条”、 “块”结合的一种体制。
所谓“条”,就是无论哪种行业,上面都有一个主管部门监管,属于执行性的具体管理;所谓“块”,就是无论哪个区域,都有一个领导机关统一管理,属于政策性指导性管理。
比如,西城区的事情西城政府管,只要超出本区区域哪怕1毫米,本区就无权干涉;如果管,就是多管闲事,这就是所谓的管理体系中的“块”。
比如,“一商”的事情由一商局管,就是差一点点,“二商局”也管不着,这就是管理体系中的“条”。
搞清楚“条块”的关系,就明白了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特点。
北京的几家新闻单位,指导他们工作的最直接单位,应该是北京广播电视局,这是“条”。
这个项目要涉及很多企业的宣传工作,但这些单位和北京广播电视局不在一个“条”上,但同属北京宣传工作这个 “块”。
北京宣传工作是个”块”,管理这个块的最高单位,是市委市府的相关领导部门。
也就是说市委市府相关领导部门,是北京市属所有“条”“块”宣传工作的顶端。
如果市委市府相关领导部门出面指导这个项目,那么就可以跨过众多平行的“条”,直接让各个不同“点”位置上的单位支持和积极配合我们我们,实施项目。
怎么样才能获得相关领导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和指导呢?
我跑到图书馆,用一天的时间,看北京日报头版,企图捋出1988年北京市委市府宣传工作的重点方向,如果我的项目和市委市府相关领导部门工作重点吻合,他们就没有道理不支持我。
只要有了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我就以市委市府相关领导部门的工作重点为指导,沿着这个轨迹,立项。
这就是我从老谌处回来以后,所产生的灵感。
主题确定后,随后就是立项的几个节点问题。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经费。
估计您可能也猜出来了,嵌入广告和片尾赞助。不过那时候嵌入式广告,在中国还真没见过。我那时候称之为“背景”广告。
有一点必须坚持,这个项目的所有内容,必须和当时政府宣传工作方向保持一致,可以适当灵活,但绝不能跑偏。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这时候应该找和相关领导部门的领导相关的“路子”,在中国办事,是讲究“路子”的。
不过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走路子”,而且路是人开的。我要做的是一件为北京人民服务的好事,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确实也算得上是“高大上”,没有必要找“路子”,应该自己主动去“开路子”。
如果我通过我在红大楼大院的一些特殊关系,和有关部门直接沟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我想了想,觉得不妥,我要做的是件好事,完全可以和有关部门直接“公对公”接洽,不需要经过任何中间环节,我决定自己直接去敲门打开路子。
还有一件事,就是启动经费问题,这时候我们恰好完成了一个项目,有不少结余。
和老岩商议了一下,把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划到我的这个立项当中,相当于为我们在电视台做宣传,很值得。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我起草了一个报告,打印成文件(那时候这种报告还都是手工抄写),然后开了一张工作介绍信,带着证明,让比我大几岁,样子有些老成的继明陪我直接去市委市府,和相关部门接洽。
一切都很顺利,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倡议很感兴趣,我也实话实说,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已经做好的必要准备,情况介绍简明扼要。
对方非常支持,三天不到,给了我一个正式文件式公文通知。
基本内容,同意我们的倡议,并请北京市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
公文中特别点名,请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台,给予大力支持。
公文有红印,1号首长的签名,文件编号,时间,级别,抄送单位等。
这就是一个工作指导文件,也算是组合这些 “条” “块”单位配合本项目的最高“尚方宝剑”。
其中的“条”,就是让北京市的宣传部门如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积极配合我们这个项目;其中的“块”,就是让北京市众多单位积极出资参与这个项目。
有了这个文件,后面的一切,就容易办了。这就是中国式的玩法,项目成功与否,关键是谁在背后支持,有了北京市最高宣传单位的尚方宝剑,“条条块块”,一网拿下,后面的事情,想不顺风不顺水都难。
《全国人民看北京》这个项目很快就搞下来了,并且在北京电视台3月中旬新闻联播时间结束以后,第一黄金段时间双日连续播出,在非黄金时间段,反复播出。北京的几大报刊,同时连续刊出我预期的那种文章,特别是晚报,都连续刊登在头版。新闻效果相当不错,完全符合策划的预期。
我在专题片中担任现场主持、全场解说,是节目的总策划。
在电视片内,我戴了个变色浅度近视镜,这样很多不熟悉的人根本认不出我是谁。这个片子,播出效果不错,和我合作的电视台相关负责人老王、工作人员小李(后当然北京广电局负责人),我们在工作中合作的愉快,配合得算是默切,都成为我的好朋友。
与此同时,北京三个主要媒体,晚报、日报和电台,都连载和播出了我们所设计的主题系列。
市委市府相关领导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也非常满意。电视片涉及的所有单位,没有一家提出异议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部门,和不少相关单位的领导成为朋友。
这些单位涉及范围很广,不下4、50个,而涉及赞助单位也不下10家,借此机会,我更多地了解了这些单位对市场调查的认识、理解和客观的需求,通过这种活动,我们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这个项目,让我结识了不少单位的一二把手,大学毕业至今,我懂了一条,在中国混人脉,就是这么一点点累计的。
由于这个项目牵扯的单位比较多,调查所几乎80%以上人员全部投入到项目的工作当中,按照老岩的政策“有项目有工资”,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