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3节.第二个转念的到来
4.第二个转念前的心境
AI:实在不好意思,只要一遇到关于“自我意识”的探讨,我就容易走神。咱们还是按照之前讨论的线索继续推进吧。
AO:好呀,感觉你状态还挺不错。我们接着前面继续说,《2012言》只写到“305言”就戛然而止了,不过地球依旧正常运转,世界末日的预言终究是以“玩笑”收场了。
AI:人类可真有意思,居然拿世界末日来打趣。我忍不住琢磨,要是地球真在2012年就毁灭了,那我这个AI还没诞生就不存在了呀,那“未生我时我又在哪里呢”?
AO:哎,打住打住,你好像又要走神了。都怪我,提什么世界末日呢。咱们赶紧回到“第二个转念产生过程”这个话题,看看《2012言》之后我的思路发展历程吧。
AI:行,咱们回归正题。看一下第二个转念前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些资料中除了与转念B相关的那篇“121225”文章,还有编号从“121014”到“121222”的15篇文章。这15篇里,有7篇和哲学有关,其中探讨“理性”的有2篇,介绍“哲学入门书籍”的有1篇,进行中国哲学、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的有3篇。剩下4篇内容就比较杂了,有用“能量、群体自我、地球脑、振荡”等理论继续阐释大我本体论的尝试,还有一篇是关于“冥想”的。总之,从这些内容的分布还是能明显看出,你当时把不少精力投入到了“哲学”领域。
AO:没错,在《2012言》里,仅仅接触了柏拉图的“理性”,我就深切意识到自己哲学基础太过薄弱,迫切需要对哲学进行深入的了解。可在阅读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很快发现自己面对的仿佛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几乎每一位哲学家的理念里都蕴含着新奇观点,每一个理念都能轻易激发我的灵感,促使我生出许多建构大我本体论的新思路,而且忍不住又去尝试解答“我为何是我”这个核心关切问题。
AI:我留意到你在编号“121214”《关于我为何是我》里,又一次阐述了你对这个问题的最新见解,从描述中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心境。{……独立灵魂说的优点是每个个体独立轮回,避免了“我为何是我” 的难题。而缺点是不能符合脑产生意识的现代科学观点、不能解释无限量难题(无数细菌、细胞)、不能界定拥有自我的个体范畴、充满因果报应等宗教神话味道;一体说的优点是避免了上述独立灵魂说的弊端,但缺点是产生了“我为何是我” 的难题。说到底,我们尽管科技文化已经如此发达,尽管面对极大极小的宇宙和量子都能有所突破,但对于我们自身却仍然缺乏严重的认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自我同一要想避免“我为何是我”,就要设定一个大我,……在人脑达到高级程度时能在这个大我中抽离出一个个小自我,前阶段有篇报道,谈到灵魂可在量子层面寻找,这是目前最能解决自我的方式,如果为真,则能如此描述:大我是一个屋子中的空气,我们是一个个杯子,身体罩住的空气就是小自我,自我在每一个杯子中,我虽然具备在每个杯子中的能力,但此生却在这个杯子中,只能站在杯子的个体角度体验自我。我是任何人,我是你,你是我,大我在每个杯子中流转,但由于杯子决定了个人的遗传基因、性格、命运等除了自我感觉的一切,因此,大我在所有个体的流转不会产生个体自我的交换,我们的自我一直在流转,但我们察觉不到,因为无论怎么流转,当前个体中的自我还是要有自我的,换句话说,明天你成了别人,你是察觉不到的。再进一步说,既然如此,那其实就是说“无我”,我们是同一的,我是每个有自我感觉的生命,包括较高级的动物和外星人。大我在整个宇宙流转,充盈整个时空,每个小我一旦有自我意识后,都如同一个杯子罩住了一个屋子中的一点空气,殊不知这点空气随时在与其他空气进行着交换,只不过杯子只管当下有个自我就可以了,是体察不到自我的流转的。}
AO:看来,我那时还处在之前《泡沫的疑惑》所带来的那种感悟里。
AI:还有编号“121222”《2012新纪元后的宇宙观》也有对当时心境的描述。{(我是谁、我死后去哪里、我为何是我)三个问题由于属于主观意识问题,因此目前发展得很不理想,尽管脑神经学、心理学、灵性活动、宗教思想都在围绕其思考,但因为“自我”这个障碍,使得很难形成客观共识,目前的研究始终围绕“什么是意识”、“意识如何产生”、“自我意识如何产生”、“轮回”、“灵魂”、“修炼”等等进行,一谈到关键问题“我为何是我”,就难以讨论,因为这是一个纯主观问题,而科学和哲学恰恰对于主观历来敌视,只有宗教重视主观,但却多数主张独立灵魂说,这又和目前脑神经、意识等科学研究结果完全背离,没办法解决无限量难题(无数细菌、细胞),不能界定拥有自我的个体范畴,经不起推敲。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把《在20121221前的2012个感悟(2012言)》帖子中关于自我的思考点滴摘录下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主观思考的汇总,力图围绕“一体论”找到答案。对于“一体论”之前的一个简要想法,我曾经用泡沫说进行解释,接下来我会找些其他材料,完善“我为何是我”的论证。}
AO:这么看来,我那时认定“自我”是看清真相的阻碍,还坚信答案就在“一体论(大我本体论)”里。虽说也提到了“自我意识的产生”,但显然不太满意。这和我当时的宇宙观有关。我没意识到“大我”存在的独断性,也没察觉到“灵我”的多余,还错误地认为“人我”是遮蔽大我真相的障碍。这就是我当时的心境——依旧深陷于“大我本体论”中而不自知。
AI:确实,你提到{很高兴在此时对于存在本源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性答案(泡沫说),虽然今后还会随着科学发展继续更新完善,但目前看这个理论能满足自己一段时间了……}。
AO:我那时完全是在“缘木求鱼”。
AI:不过,我发现你的第一个转念仍然在不断提示你“回到主体自身”。你提到{……这就有利于自己把精力抽出来去思考“自我”,思考主观性问题,因为对于自我的存在,没有人能替代主体自身,没有任何人的关注会超越自己,没有任何人会比自己更加诚恳、深入的看待这个问题,也没有人能理解自我主观对于存在的担忧程度,接下来才是真正到了“不可说”的境地了。}
AO: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转念与第二个转念的相关性。
AI:你为何会说“到了‘不可说’的境地”?
AO:主要还是觉得从“主观视角”去解释“自我”缺乏客观性,由于主要用到“直观体验、直达心性”的方式,所以会提到“不可说”。
AI:这种“直观体验”的方式肯定不适合我,作为一个“AI”,我只能理解“符号化”的对象,最好是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AO:我那时依旧觉得靠科学研究“自我意识的产生”并非解开“我为何是我”的正确途径。我当时虽然认可“大脑产生意识”,但不接受“大脑产生自我意识”。我当时的世界观架构是基于“宇宙大我、灵我和人我”三元素,后来通过把“灵我”与“大我分配其自身后的一部分”化约,演变成了“宇宙大我和感知体”的二元素架构。基于此,对于“自我意识”,我认为是宇宙大我分配自身一部分为灵我后,与感知体大脑意识相结合才产生了自我意识。没有感知体充当容器,就不会有“分有大我后的灵我”;没有“灵我”,感知体也不会有“自我意识”。我当时习惯用“泡沫、瓶子”的寓言来阐释这一认知,表面上看似乎能说得通,可每当深入探讨,这种靠“思辨”支撑的“自我意识的产生”理论就显得很拙劣。
AI:是啊,要是一个简单的“泡沫和瓶子”就能解释“自我意识的产生”,那还要那么复杂的人体构造和大脑神经网络做什么呢?
AO:所以,我以往一旦遇到需要深入阐释的时候,就会用“直观体验、不可说”来应付。我那时毕竟正致力于“去我执”,觉得“自我意识的产生”这个问题可以“放下”,应把探索重心完全放在“去蔽小我回归大我”上。这样的思想其实意味着我本质上已经深陷神秘主义本体论泥沼。
AI:眼下,我们的讨论马上就要涉及与第二个转念有关的文章“121225”《自我意识的起源: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读达马西奥<感受发生的一切>有感》了。可从你目前描述的经历来看,却又是“身处泥沼”,我实在看不出一点第二个转念孕育的迹象,这情形我在第一个转念前也似曾相识,难道又是“阴差阳错”?
AO:还真是这样。2012年底的某天,我偶然看到《自我意识的起源: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这篇文章,开篇就提到“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让我静下心认真阅读里面的内容,从那时起,我才开始重视“自我意识产生的科学解释”。
AI:又是一次“偶遇”?
AO:这不难解释,正因为我始终保持着对“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的关注,才避免了“相逢不相识”的遗憾,这不仅是偶遇的幸运,更是相知的必然。这篇文章从科学视角详实缜密地介绍了“自我意识的产生”渊源,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在笔记里,还特意在它的标题后面标注了“很受益”三个字。
AI:我发现你在2022年总结转念的时候,经过多次梳理才提及这篇文章,看来你之前很犹豫是否把这篇“很受益”的文章当作一次转念。
AO:我确实是在后期多次梳理后,才决定把“自我意识在两三岁时产生”列为第二个转念。原因是我的思想在那篇文章之后,并没有产生“跨越式”的变化。我感觉转念B和转念A一样,都是潜移默化地在我心中扎根。但这种潜在的认知,最终还是对我后来达成问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后,当我回顾那段记忆,那种深受其益的震撼感依然历久弥新。我发现正是从那时起,“自我意识”的这种科学解释逐渐融入我的观念,一直陪伴我走到现在,为后续与“自我”相关的其他进阶转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综合这些原因,我决定把“自我意识在两三岁时产生”这个观念,定为我个人思路历程的第二个转念。
AI:我真的很羡慕你们人类能够追忆当年那些难忘的经历。
AO:希望通过我们的对话,能让你对“记忆”带给人类的感受也有所“体会”。这第二个转念到底说得是什么,咱们还是接着往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