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2节. 第一个转念的到来
1.调用AI对话
我们在之前的前言中提到过,26个转念的第一个转念A,其内容为“强调主观视角:无论多偶然,待到反问时必然有相应过往和属格”。如果把2006年至2014年划分为早期阶段,那么这第一个转念发生在2011年,处于早期阶段的中间时段。这个转念的产生,和作者在大我本体论阶段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我为何是我”密切相关。我们在前言中多次提及这一问题,并且指出它凸显了主观视角的重要性,和人择原理存在一定联系,涉及到偶然与必然的问题,还促使作者从本体论向认识论方向转变。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被“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所困扰?它又是怎样引发作者产生第一个转念的呢?鉴于这是一段历经5年的思想历程,注定需要较长篇幅来阐述,所以在这一小节,我们将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介绍。(在前言里,我们已经发出“敬告”:一旦遇到长文,就会以“AI与AO的对话”形式呈现。这里的AO指的是作者,而AI则是由人工智能扮演的对话者。)
AO:AI,在吗?
AI:在呢,自从上次聊过之后,我一直在等你再次找我交流。看来,这次你碰上长文需要处理了?
AO:没错,有一段长达五年的思想历程需要阐述,我想给读者讲讲我第一个转念是怎么产生的。
AI:那需要我做些什么呢?
AO:你从电脑里提取我2006年到2011年早期思想阶段的文件,阅读之后,梳理我思想发展的脉络,然后以读者的身份,就第一个转念的产生过程向我提些问题。
AI:好的,稍等……好了,你这五年的资料里共有67篇文档,阐述了一种大我本体论思想。这种思想和古希腊朴素自然观有些相似,只不过你用当代前沿概念替代了过去的旧概念,作为新的本体猜想对象。
AO:你阅读速度真快。确实,我一直在尝试构建新的大我本体论模式。和古代思想家不同,由于我从小接受唯物教育,没有采用由“神、世界、灵和人”四个元素构成的世界观,而是去掉了“神”,在“世界、灵和人”三元素的世界观框架下,探索“宇宙、灵我和人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AI:我发现你尝试了很多模型,而且这些模型里的基质和机制都能自圆其说。按道理,你应该选定其中一种,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构建。可我感觉你对每种模型都只是简单尝试,没有深入下去。
AO:我能力毕竟有限,又没有深厚的物理专业知识。在人类还没有解决大统一理论之前,我肯定无法确定一种终极的本体。不过,当时我心里有个信念,对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永恒性保证感到满足,觉得以后不管哪种猜想被证实,都不会影响宇宙大我本体理论对永恒的支撑。所以,我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一些“次级”问题上,比如小我如何分担大我意识、小我会和何种层级的生命产生交集、小我投胎的选择原则等等。尤其是“我为何(恰好)是我”这个问题,贯穿了我前期思想阶段,始终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就像一根“刺”扎在我的大我本体论里。
AI:刺?我没有人类的感官,无法体会你的感受,只能猜测这就像程序里的“BUG”,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AO:对,你理解得挺到位。你看看我编号为“060928”的那篇文章,里面记录了我2009年9月的思路。从那时起,随着对“宇宙、灵我和人我”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被那根“刺”所困扰。
AI:当时,你纠结于“自宇宙有生命开始,我是否每时每秒都能通过生命去感知?”这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问这个呢?
AO:我当时认为生命是宇宙意识的载体,宇宙通过每个生命来实现感知的目的。当第一个生命出现时,宇宙的意识借助这一个载体进行感知;随着后续无数生命诞生,宇宙意识就通过无数个载体来感知。因为宇宙大我和生命小我是合一的,所以我就思考,是不是从有生命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感知一切了。
AI:所以在那篇文章里,你对读者说:“{从当初的第一个生命的那个相当于大自我的小自我,到如今无数个小自我,从一个我变成现在众多的我,我始终都存在着。我说我时就是也在说你,真心希望你能了解,宇宙创生时你我都在,那时我们不分你我,而且我们其实就是宇宙本身!}”。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很有诗意,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不分你我”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切身体会却很难。
AO:你预感得没错,在这种合一思想下,问题接踵而至。第一个问题就是,宇宙分化出无数个小我,有我、有你、还有他,可“凭什么我‘恰巧’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呢?”
AI:我在编号“061001”的文件里看到你提到这个问题了。你当时反思,自己在6千5百亿个精子的竞争中胜出,这概率比中双色球头奖还低几万倍,实在难以想象,当年只要父辈有一点点差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就不是你了。你产生这种想法,是基于你认为每个精子都带有宇宙大我的一部分,而只有携带你小我的那个精子,最终获得了与卵子结合的机会,所以,你对这种巧合感到惊讶。
AO:你说对了一部分。我确实觉得精子具有生命,并且分有小我,我能胜出绝对是奇迹,概率低到超乎想象。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凭什么恰好”是我能拥有感受世界的机会?
AI:我看到你发出了一连串的感叹:“凭什么我‘恰巧’是我而不是别人呢?……即使有幸与卵子结合,那些被堕掉的胎儿、夭折的婴儿,凭什么还没来得及体验世界就离开了;他们凭什么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些残障的孩童、非洲的难民儿童,凭什么生来就如此不幸;他们凭什么不能完整地感受世界?……我凭什么在1976年出生?凭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界,却又规定我若干年后就得离开?所以,我不相信一旦离开就永远不会回来,永远永远都不再回来。实在无法想象这个世界没有我会是什么样子,凭什么永恒的未来岁月与我毫无关系!既然如此,又凭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上?我凭什么是人,而不是其他生物?既然是被父母生出来的,为什么不是其他小生物?凭什么有的生物能活几十年、上百年,而有的却只有几秒、几小时、几天的生命?我凭什么在地球,而不在别的星球?茫茫宇宙,我相信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有很多,凭什么我出生在地球,而不是其他地方?凭什么赋予我思考的能力呢?”
AO:对,我对投胎过程中的种种巧合感到十分困惑。
AI:据我所知,像《渡亡经》、濒死体验等,都有关于灵魂投胎的描述,你为什么不从这些内容里寻找答案呢?
AO:相较于我后来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宗教以及濒死体验里的那些描述,都没办法和我的大我本体论相契合。
AI:所以,在发出那些感叹之后,你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所以,我之所以恰好是我不是一次的偶然,更不是一次的必然,而是无数的偶然都逃不出的一个“必然”,那就是“我一直存在着”,……无数次偶然的我都来自那个必然的大我,我就像一次次从池塘中盛出的水,无论怎么盛,都是这池塘中的水。}
AO:这就是我对“我为何是我”的首次解答。这个答案不仅和大我本体论常用的“水与池塘”模型相契合,还为“小我承载宇宙意识”的目的论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搭建。
AI:我查阅了你编号为“070827”的文件,从内容来看,你当时计划写一本叫《宇宙备忘录》的书。
AO:没错,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构建出了大我本体论模型,所以打算以备忘录的形式,为每一个宇宙新“小我”解答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生死等问题。在“那本书”里,我着重强调了“小我”与“小自我”的区别——{只能说每个“小自我”都是一个宇宙,不能说每个“小我”都是一个宇宙。小自我是“被生命可识的小我”……。小我不单是个体,它是宇宙中任何个体及其组合乃至组合之组合。比如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大树、大树上的每个叶子、叶子上的每个细胞、细胞中的每个分子、分子中的每个原子、原子中的每个离子……直至各种微粒。这些都是小我,即宇宙中的一切可定义个体。每一个生命也是小我,当生命进化到出现意识,能认识到“小我”存在时,我们将这时的小我称为“小自我”。}——这个区分不仅试图解决“群体小自我”带来的生命界定难题,还完成了“宇宙大我、小我和小自我”的世界观构建。
AI:《宇宙备忘录》这个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但我发现只写了几个章节就中断了,这是为什么呢?
AO:我写到“群体小自我”时,涉及到“善与恶”的话题,我被“恶”的存在所困扰,这显然和我的目的论体系产生了冲突,所以写作陷入了停滞,而且很长时间都没想通。
AI:善与恶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难以说清的一对矛盾范畴,你难道没有向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寻求帮助吗?
AO:我当然找了,还买了尼采的《超善恶》来看。但当时我哲学知识匮乏,面临的难题可不只是找不到答案,而是根本看不懂尼采在讲什么。于是,我又回到对“小自我”与“群体小自我”的思考中,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原本打算构建一个“宇宙、灵和人”的无神论世界观,可目前我的“宇宙大我和个体小我”体系变成了“宇宙大我、小我和小自我”三者。由于我把原本的“小我”变成了一种抽象的集合(即宇宙中一切可定义个体的事物),把它的位置让给了新概念“小自我”,所以这个“小自我”就承担起了“灵魂”的角色。这样一来,“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就可以理解为“灵魂的小自我为何找上了现世的我”。如此,我就需要对“现世的我”——也就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进行阐释 。
AI:我看到你早先曾经对“自我”进行过阐述啊?在编号为“060922”的文件中,你提到“自我”有四个层次——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和深层的。而且还有类似佛家看待“自我”的自觉。文件里面提到:{我的名字显然不是我,因为我可以换个名字,虽然换了名字,但我知道我还是原来那个我; ……我的身体显然不是我,假如给我换个胳膊,我还是我,换个肾脏,我还是我,全换到我只剩一识尚存,我还是我,所以,虽然换了身体,但我知道我还是原来那个我; ……我的意识、思想、记忆显然不是我,假如我成了无意识的植物人,但有朝一日我醒来,我依然是我,即使我不会思考,丧失了记忆,性格变化,别人都觉得那个疯子傻子不是原前那个人了,但我知道,我依然是我。 }
AO:没错,当时我运用“还原论”的方法,推导出深层自我是一种“自我本能”,而非“自我意识” 。
AI:我来看看原文:{深层自我在哪里呢?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眼睛背后、颅骨中央,但是,是这样吗?有时,我又觉得在我的意识里,因为没有意识自然不会知道自我,但是这是真的吗?植物没有意识,但它们明显在努力维持自身的生存,虽然它认识不到自我但我能感到它有自我,自我是DNA吗?因为DNA是我生命的基础,我身体的一切,包括意识思想记忆都是在为DNA自身的延续服务。}
AO:对,我当时尝试用DNA来解释这种自我本能。随后,我又相继用时间、量子、维度、信息、能量进行替换解释,这些在之前第一节“对‘大我’模型的建构”中都有提及。可见,我在《宇宙备忘录》里构建的“宇宙大我、小我和小自我”模型中,“小自我”相当于承担本能的个体灵魂,而我把“自我意识”视作精神自我中的意识。确切来讲,那时我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概念,也没有意识到植物人清醒后会恢复“自我意识”。
AI:我发现你第一次认真探讨“自我意识”,是在《宇宙备忘录》之后编号为“071015”的文件里,你提到了休谟和佛陀对自我的论述,还涉及“无我”这个话题。
AO:说到这份文件,至今仍让我感触颇深。当时我初次接触休谟和释祖的“无我”观点,真可谓“有眼不识泰山”。别看我转载了原文,实际上根本没有领会其中真意。以我当时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理解里面的内容,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之前“四个自我”的还原论认知,对“自我意识和无我”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
AI:我再看看原文:{不要固执的想留住现世个体的这个自我,现世这个自我的感觉终将随着现世个体的衰亡而终结。这个现世的“我”只是“小自我”为了生存而发展出的武装,“自我的感觉”和皮肤、骨骼、脏器、血液....等等一样,只是“小自我”经过进化而发展出的一个生命功能。……我们人类比动物更高级在“自我意识”更强烈,其实“自我感觉”只是DNA进化到较高历程的一种结果罢了,我们最终的目的和其他生物都是尽力繁衍,只是由于自我意识发展过于强大,才会使得为自己的利益放弃繁衍的使命,不过,高度发达的科技为我们弥补着这一危害,我们已经可以从无性繁殖、克隆、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新的小自我正在产生,人类正在扮演所谓的神的角色,不管人类如何发展,“小自我”却永远不会枯竭,宇宙意识正稳健的迈向更坚实的新载体。 }在我看来,你的这种解读挺不错的,你对哪里不满意呢?
AO:这种解读中提到“我”是为了生存而发展出的武装,这一观点没错。但问题在于,我将其视为“小自我”的目的,这种基于目的论、本体论的解释,完全违背了释祖“无我”的本意。原始佛教时期,佛陀“无我”观点中提及的“我”,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我”,而是古印度的一个哲学概念——阿特曼,即:常我(同一性)、灵魂、转世主体、意识的承载者。佛陀说“无我”,意思是不存在这个阿特曼。这个观点在那份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但我却像个睁眼瞎,根本没看出来。释祖的意思很明确,我所说的“小自我”,就是他“无我”要去除的“我”,可我却曲解了意思,以为只是去掉现世的自我意识。我不满意,就是不满意自己当时的有眼无珠!
AI:我似乎理解你的感受了,不过作为初次接触原始佛法“无我”观点的人,能看出“自我”是一种武装,已经很不错了。
AO:你不用安慰我,其实多年之后我最终还是领悟到了释祖的真意。不仅那个“小自我”要“无”掉,就连整个大我本体论体系都要“无”掉。包括我之前卡壳的“善恶问题”,其实也涉及常我同一性。这些领悟都是在我多年后熟悉原始佛法后才得以解开,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我想说的是,读者要注意一点:我本人的思想历程总是充满这样的错过,不同思想阶段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许多观点理念都是在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的思索中逐渐明晰的。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见过、错过、重逢、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会有一个个所谓的“顿悟”。
AI:我发现你在思考的过程中,除了有反反复复的思索,还会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在《宇宙备忘录》受困于“善与恶”话题而短暂停滞之后,你在探讨完“无我”话题后,又有一段长达一年多的停顿,这期间是发生什么事了呀?
AO:确实如此,那段时间我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所以暂停了思考。这也让我常常感慨,哲思是需要有空闲时间来作保障的。不过,在稍微有点空闲、能喘口气的时候,我还是没忘记继续思考“我为何是我”这个问题。
AI:这根“刺”还一直在呀?
AO:是啊,当然还在呢。要是没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又怎么会难以忘怀呢。我之前构建的模型存在像“善与恶、自我意识、目的论”这些方面的漏洞,再加上我对哲学、佛法不太熟悉,不甘心靠着“无我、去我执”这种消解“现世自我意识”的方式来解答“我为何是我”,于是就又回到了我这个理工男比较熟悉的物理学领域去寻找答案了。
AI:我看到编号为“090206”的文件里再次提到了关键语句“我为何是我”,看上去你好像获得了一个“顿悟”,这就是你要向读者介绍的那个“第一个转念”吗?
AO:不是的,还没到那个时候呢。你提到的那篇文章,是想用量子世界里的多世界、双缝干涉试验、薛定谔的猫等理论来解释“我为何是我”,当时所谓的“顿悟”,是指对于科学界在破局争议的平行世界理论,我觉得可以用大我本体论里的“宇宙大我化身无数小我”来进行解释。
AI:你在文章中确实提到:{那些无穷多的宇宙(平行宇宙)在何处?不要去其他维度去寻找了,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个小自我之中。}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论是如今科幻电影很喜欢的题材,人们常常幻想死后在另一个世界还有另外的自己活着。但从你的描述来看,意思好像是说那另外的宇宙就是另外的小自我,可我不太明白的是,所有的小自我难道不是共同处在一个宇宙当中吗?这里面和平行宇宙又有什么关联呢?
AO:你这个问题很尖锐呀,当时我也觉得这个想法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论述的地方,后来确实也想不下去了。
AI:你在编号“090207”的文件中表达出了一种矛盾心理,你形容“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是双刃剑”,{既使自己的思路有了突破,又对自己以前的体系有所触动,需要对前面的观点进行修正},那你到底遇到什么难题了呢?
AO:现在看来,我其实是陷入了“客观与主观”以及“一与多”相互交叉的矛盾当中了。我想用主观的小自我去解释客观的平行世界,表面上看二者都有“多”的属性,可实际上平行世界需要的是同一性自我,而无数小自我却是共处一个世界的,这两种模式没办法契合。这个难题的本质根源还是在于我的“灵与肉的二元论”,当时“自我意识”这个概念还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外呢。不过,一个人走过的任何路都会有所收获,我在思考检测仪器干扰双缝干涉试验结果这一现象时,意识到我们每个个体就相当于一台“检测仪器”,所以只能看到一个“自我及其面前的世界”,这种观点加深了我对“主观感知”的印象,也为后来第一个转念的形成起到了作用。
AI:没错,“主观”和“感知”在你后续的思想中出现的频率确实变高了。你在紧接着编号为“090502”的文件里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感知体,这指的是什么呀?
AO:我之前不是逐步构建了“宇宙大我、小我、小自我和现世我”的模型嘛,其中“小我”是抽象的个体集合,“小自我”是具备本能的个体灵魂,“现世我”是拥有社会自我、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的“非深层”自我,我早就对这个越来越臃肿的模型感到厌烦了,很想对它进行整合。“感知体”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宇宙中所有具有感知能力的生命个体”,像地球人、高级动物以及外星球上有感知功能的生命都包含在内,甚至像国家、公司等一些抽象的群体自我组织也可以纳入其中,它打破了生命的界限束缚。引入这个概念,就可以把前面模型里的“小我、小自我及现世我”合并起来,把日趋复杂扩张的模型简化成只有“宇宙大我和感知体”的形式了。
AI:除了对“感知”的强化,对“主观”的重视也越发明显了。在编号“090507”的文件中,你提出要把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看问题。
AO:我当时可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才提出“主观”这两个字的。我接受的是唯物思想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相当于“客观”是主导,人们一提到“主观”,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贬义的意味。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是想要给“主观”正名呢。
AI:可是我觉得提“主观”没必要像你说的那样遮遮掩掩呀,我的人类思想资料库里涉及“主观”的文字挺多的,而且大多都是把它作为中性概念来对待的,你怎么会觉得提“主观”挺难堪的呢?
AO:一方面是因为我以前一直围绕物理科学进行思考,科学往往倾向于客观立场,和“主观”向来是对立的,所以我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总感觉像是在打自己的脸。另一方面,实际上当时我所提的“主观”是站在了科学所不太认可的“神秘主义”立场上,当时我已经为自己的“大我本体论”没办法以客观科学的姿态呈现而苦恼了,再加上频繁接触“合一思想”“自然神学”“神秘主义”这些内容,所以不经意间就多次表达出了对神秘主义的认同。
AI:看出来了,你提到{现在有宇宙感的人群越来越多,在下知道这些人都是自身具有强烈自我感、自然感、宇宙感的人,因为有着同样的感受,又不被大多数人认同,所以经常是心心相惜}而且,从资料库里能看到,你从2009年到2011年间大量接触了神秘主义思想,不过发表的原创思想变少了,大多都是转载类的,这是为什么呢?
AO:神秘主义里包含着与佛学、道家、印度哲学以及科学相互融合的思想,而合一思想和我的大我本体论高度契合。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与之相关的作者和著述多如繁星,我一直处于吸收和借鉴的状态。我常常觉得这些思想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所以就直接转载过来,以此表达自己的认同。
AI:在这期间,我留意到你仍在坚持对“我为何是我”作出新的阐释。在编号“100304”的文件里,你探讨了四个层面的“我为什么是我”。那时,对于这根一直困扰你的“刺”,你又想出了什么应对办法呢?
AO:这篇文章实际上和之前提到的编号“060922”文件里的“四个层次自我”相对应。只不过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基于这四种自我认知,该如何回答“我为何是我”。我结合神秘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我在外面” ,并且开始显现出“反本体论”的苗头。
AI:我看到你提到{甲乙丙丁四个人都自问“我为什么是我”。甲从社会自我层面提问“我为什么是我”,他关心的是我为什么叫当前这个名字,他问题的出发点来自于个体的差异性,期待尝试不同的经历和感觉。乙从物质自我层面提问“我为什么是我”,他关心的是为什么不是某个名人伟人,他问题的出发点来自于拥有资源的差异性,期待解答出身的不公平。丙从精神自我层面提问“我为什么是我”,他关心的是自我意识的产生原因,他问题的出发点来自于对源头的探寻,期待解答世界的本源和生死问题。丁从深层自我层面提问“我为什么是我”,他关心的是这无数看似偶然背后的原因,他的问题常常被人误解为前三种,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本意,渐渐的,他自己悟出了答案,那就是“我在外面”。}这里面丙的回答倾向于“世界的本源”,而你用丁的回答否定了这种答案,这相当于你部分否定了以往对宇宙本源基质及机制的探寻,我想这就是你所说的“反本体论的端倪”吧。
AO:不过,这个早期的“端倪”在当时是难以察觉的。那时我常常引用佛法里的“空、无”理念,通过所谓的“除蔽、去我执”,看清小我的自我是一种假象,真正的自我其实是大我。通过去除“大我与小我”中的“小我”一端,从而化解“我为何是我”中暗含的“偶然与必然”的关系问题。
AI:我通过检索“神秘主义”词条发现,神秘主义是探究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学说,是一种直觉主义的认知方式。神秘主义者通常强调个体与神灵的亲密关系,认为通过沉思、冥想和祈祷等方式,可以达到与神灵合一的境界。词条里提到“人与宇宙的关系、合一”等字眼,确实和你的大我本体论有相通之处。
AO:神秘主义中的各类思想,由于时空、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不同。我认为我早期阶段思想中的“大我本体论”,应该属于无神论的“宇宙合一”思想,鉴于自己对科学的信赖,定然不会允许自己的理论中掺杂宗教或迷信成分。虽然我后来和神秘主义脱钩了,但回顾这段经历,我发现它带来的收益还是很可贵的。主要在于,由于神秘主义介于宗教、哲学和科学之间,因此间接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理解。
AI:我在几篇2011年的文件中,已经能看出你开始重视“概念”。“存在”逐渐取代“宇宙”,成为高频出现的概念;为了避免过度使用“我”这个字,你改用“大有和小有”来替代“大我和小我”;有些内容还体现出类似巴门尼德的“存在”理念,你认识到{只有“有”,没有“无”};你还有了类似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宇宙如果没有生命来感知,这种存在将毫无意义}。你是不是在那时开始接触哲学了呢?
AO:我虽说看过一些哲学书籍,但谈不上系统地了解;或许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肯定算不上熟知某个哲学家及其理念。我曾看到海德格尔晚年钟情于东方宗教哲学,而且还提到过“存在、去蔽”等字眼,就想从他入手去了解哲学,可他那晦涩难懂的语言还是让我打了退堂鼓。那时我便认定自己更适合东方宗哲,于是踏踏实实地在奥义书、六祖慧能和老子等东方先哲的智慧中,领悟“直指心处不可道无属性的梵思”。当时我受到一些“反哲学”观点的影响,更倾向于“直指心性,直奔本体,直觉超验,直达真谛”这样的理念。我把大我本体论“独断”思想遗留下来的、长久未能斩断的乱麻,一股脑地交给了“直觉主义”。
AI:AO,我得提醒你一下,我这里的信息显示,已经到了你让我阅读的最后一篇资料了。通过前面的几十篇资料,到现在我还是推导不出你的第一个转念到底是什么。
AO:你当然推导不出来,因为这些文件虽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我的思路历程并不像做证明题那样,能依据前面给出的内容得出一个确切结果。我在导论一开始就说过,我思路历程中的这些转念,就如同“接水管”游戏,每个部分相对独立,只有通过不断地旋转、移动,才能拼凑出最终的结果。
AI: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无论怎么解读前面的资料,都得不到和这篇编号“111004”《站在随机金字塔顶端》类似的内容。难道你是靠“直觉”突然获得灵感的吗?
AO:要是真这样的话,那不管我回答“是”还是“不是”,都没法否认这是直觉的结果。如今,我更认同前面提到的那个原因——正是因为有这些“见过、错过、重逢、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会有一个个所谓的“顿悟”。
AI:那就快给我讲讲这篇文字和这第一个转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