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1节. 从灵魂到大我
1. 小我与大我
在前文中,我提到了死亡恐惧激发了我对生死问题的好奇和对“永生”的渴望。在“潜信仰”的影响下,我将对“永生”的追求寄托于“灵魂”,并将其作为探索的起点(参见前文D.1.2.2)。早期的我认为“自我”由身、心和灵三者构成。我之所以在身和灵的关系中加入“心”,是受到从小接触的唯物主义教育影响,我认同“大脑产生精神”的观点,因此认为身体属于物质的我,心脑负责精神的我,灵魂才是真正的我。我断定身体、精神无法永恒,都将随着肉体死亡而终结,只有灵魂能永恒。
在那个时期,我默认灵魂是真正的自我,是灵魂赋予了身体意识,它是独立于身体和精神的存在。灵魂在出生时附着于身体,使人获得自我意识。结合我对“永生”的追求,我断言个体灵魂是一种超越肉体和精神自我的深层自我,即“小我”。而众多灵魂的集合,则被我视为“大我”。在我眼中,无数“小我(灵魂)”是不朽的,因此“大我”同样永恒。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独断”的思想,对这种思想的反思和自我批评是在十多年后的事情。
起初,我没有意识到一个“独断”背后需要更多的“独断”来弥补漏洞,这导致了许多质疑。例如,关于“小我和生命的关系问题”。我可以想象一个小我对应一个生命,但我无法明确界定“生命”。如果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也算生命,那么这就让我难以处理“如果每个细胞都有小我”的问题。想到我身上有万亿计的细胞和细菌,它们日夜不停地生死繁衍,如果每个细胞都有小我,岂不是有万亿的灵魂在我身体中不断地生离死别、内外穿梭?如果这些低等生物不算生命,那么达到何种程度才会与小我产生关系呢?
再比如“小我与大我的关系问题”,无数小我游荡于何处?为何我们听说的转世大多发生在原来的国家?如果说它们为了投胎方便而始终不曾远离身边或地球,其中原因是什么?如果“灵魂观”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么外星人也应该与地球人一样有灵魂转世吧?如果灵魂转世不限于星球,那么在宇宙的广袤真空中小我如何存在呢?两个星球之间相隔以光年计,小我如果游荡在全宇宙,那么如何随机到达遥远的另一个星球,中间可能数千亿光年?如果是仅仅居于特定的、有缘的星球附近,那由谁来决定呢?而且就算离得特定区域近,但跨越万千山水的距离也是存在的,小我是如何瞬间进入身体的呢?
这些问题都涉及“无数小我和一个大我”的关系问题。在未接触任何“宗教、哲学、灵魂类”书籍之前,我一直都靠自己的思辨来寻找答案。当时我和古人一样,只能从生活与自然中汲取经验,用类比思维进行诠释。最初,我直接能想到的一种模式是小我就像水滴,而大我则像大海,小我的出生就像在大海上蒸发出水汽形成雨水,在身体死后再像下雨般回到大我的海洋中,永恒循环。
后来,为了兼顾解释“生命的界定问题”和“小我与大我距离问题”,我又设想万物都有小我,只不过投入到高等生命才能结合大脑智力产生自我意识。如此不论石头、草木、细胞……如何分割最小单元,都有小我,而且小我从始至终一直在大我中,低等与高等生命的小我只是“同质不同形式”而已。高等生命出生便像一个容器般分有一部分大我,容器内的大我就发生形式转变,成为某个高等生命个体的小我,死后容器破碎,小我便自然恢复原来的形式,重新融回大我。
这就是我经由将“灵魂”变为“小我”后形成的“大我”观念,由最初“大海与水滴”这样的雏形演变为“池塘与泡沫、空气与瓶子或空间与房间”这样的模型。尽管这种“通俗”的大我思想看似易懂,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然而,我视这些为前进路上的挑战,面对这些坎坷,我总是能轻而易举的靠着思辨将这些坑洞及时填平。每一次诘难险阻非但没有动摇我的“大我体系”,反而令我的信念越来越强。
亲爱的读者,您在成长过程中是否继续思考过生死问题?您如何看待灵魂轮回的模式?是否也有类似“大我”的理念?如果有,您的“世界、人与灵魂”关系模型是怎样的?如果没有,那么现在请您设想一种理想的关系模型,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多年后,我意识到我的思维与十多个世纪前的人类思想相似,我的“大我”观念与朴素自然主义、神秘主义、泛神论等思想有共通之处。我通过思辨类比构建的模型也与许多历史思想家不谋而合。严格来说,我早期的大我本体论更接近朴素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融合了朴素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事物本体论和神秘主义中的“合一”思想。我不出意外的再一次重演了古人的思想,同时,我也很快“意外地”与这些思想不期而遇了。
Ps:如果您是网络读者,敬请留意以下提醒。鉴于网络阅读的“非连续阅读”特点,还是提醒各位读者,特别是新近由此篇文章链接刚刚随机偶遇《自我永恒存在》的读者,请不要在未阅读前文的情况下,轻易断章取义。您目前看到的《自我永恒存在》“导论篇”和“自我篇”中的一些引述内容是作者早中期思想,与作者最终的思想大相径庭,因此需要带着批评的态度去阅读,切勿仅凭当前孤篇文章内容误读作者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