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觉得写作的人都是极富天分的,就像莫言,他怎么能写出那样魔幻神奇的故事?一个大地主死后投胎转世成了自家的骡子(或者驴子),有着人的想法还有着动物不可控的行为(比如解决生理需求)。他的小说就像一幅色彩浓艳的古老油画,时隔多年还能感觉那头驴粗糙的喘息声和湿润粘稠的鼻子凑近脸庞。
再比如最近看的刘欣慈,他的《三体》仿佛构造了一个庞大恢宏的宇宙,那个宇宙没有开始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神秘静默令人神往。我就像站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仰望着宇宙,自感渺小如蝼蚁。
这些作家我只能是望其项背,并奉上双膝拜读。
另一方面,现在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知识的时代。似乎人人都能写,还能靠写字谋生。而文章就良莠不齐,我也曾喝下烫嘴的毒鸡汤并且觉得营养美味,咂咂嘴吵着再来一碗;也曾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门缝儿,窥见从未接触过的新鲜大陆。
信息爆炸,汹涌而来,我被淹没其中。躲过了毒鸡汤,面对着各种新世界的门缝儿我却越来越焦虑。怕自己落后,怕自己被淘汰,怕自己一无所知……
还是一篇文章点醒了我,真好……
他说因为是碎片化阅读,所以我们只是知道了一个知识点,这些一个个散落的知识点并不能串成线,更不用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好像知道很多,博学多识,但其实一无所知,未能深知其理。再说一点,这些知识只是知道了而已,如果没有学以致用,也只是纸上谈兵。
我这才明白我少的是思考。
幸亏我没有莫言、刘欣慈这些作家的天分,否则我一定要写出部旷世巨作。所以我对于写作的理解,或者说,我觉得写作的意义是,写作是一种记录和见证,它是一件能让我静下来深思的事情。
有些事情,有些情感,有些矛盾令我痛苦或片面,焦虑或懈怠,愤怒或悲伤,但写着写着,思考着思考着,这些事情便想通了,清晰明了了。
生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很多时候我只能看到表象,也正只是看到表象才让我浮躁焦虑。而写作让我反思,认真对待,深刻剖析,不需要文笔很好,不需要考虑结构框架,我只是写下我的思考,理清我的思绪,求得某种未知结果。而如果有人看到我的文字得到微蝇启发,那真的是最好不过了。
有些写作讲规矩,比如应用文,有些写作讲套路和心理,比如新媒体。但我想我的写作轻松一点,不必迎合(毕竟是写给自己的赚不了钱);同时艰难一点,这是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迫使自己思考和成长。
写作对我来说是乐趣,是思考,是成长,是生活,就好像《天使爱美丽》里艾米莉做的事一样。我必须对我自己负责,这其实也是对读者的负责。
我希望我的文字像李娟的那样,可爱,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像蔡崇达的那样,用力剖析自己,希望像野夫的那样,深刻冷静睿智。我想我的文字是真诚的,虽然不着边际,虽然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