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文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年味的感知也发生着变化。小时候喜欢赶快过年是平常很难享受的吃穿玩,长大后感觉年味淡了,身份也变了,物质条件提高了,还有前几年的特殊原因,因素太多了,不一而足。

贴春联是每年的必备项目,周末在图书馆听了春联的讲座收益匪浅。听过管老师的前几次讲座,这次去带了他的一本书,开讲前让老师帮忙签了一下名,并让其请教一些篆刻知识。

先将一些讲座记录的东西整理一下,便于以后回顾。

五福

五福临门的五福出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汉桓谭《新论》中的五福是: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春联

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联也称“门对”,“春帖”,因在春节是张贴,故名。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家万户到处都是鲜红的春联,洋溢出一派盎然春色。

门神

《山海经》中的故事:传说东海桃都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天帝派神荼和郁垒[shēn shū yù lǜ]两位神将去守护,传说他两相貌凶恶抽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每个地区也不一样,更多的地方以桃符写上两位神的名字。唐以后门神改为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传说唐太宗睡觉时疑有鬼闹,开国功臣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到宫门口守夜驱鬼,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后皇帝不忍心,便令画师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成画像,贴在门上,后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最早的春联

我国最早的春联如今通常认为始于五代,据史书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皇帝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结果写好后孟昶看了不满意,于是亲自落笔题写了五言联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文人学士把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主键流传开来,到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春联的张贴是对新年的美好向往,是对福运一年的殷殷祈望,通常要等到第二年的春节前,再贴新春联时才把旧春联揭下,换上新春联。

对联的对仗和平仄

对联的平仄没有律诗那么严格,但基本也要相协,尤其是上下联的末字,必为上仄下平,也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需用仄声(上声和去声包括入声[三声和四声以及比较急促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为平声(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读起来可以拉长音,上口,这是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铁律,否则不能称为对联。

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相对,字音和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除了上述这些,春联还需讲究字词句的喜庆精彩,由于春节时期寓意辞旧迎新、吉祥美满,所以春联的句子一定要选用吉语佳词,忌讳用一些不够祥和的词句。

横批

横批一般讲究不大,一般比对联字数少,是对联的高度概括,且以用对联中没出现过的字为佳。春联的横批对联中出现过的也可以,常用的有五福临门、万事如意、龙年大吉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学到新知,甚是欢喜。 贴春联是个讲究活儿 选好时辰:除夕当天,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 对联本身很讲究文化 从...
    Janice丝语阅读 132评论 0 3
  • 去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三口在一块吃饺子看春晚。我妈做了几个菜,我则陪我爸喝了几杯。席间我们感慨,这个年比以往人都...
    私人读书笔记阅读 516评论 0 2
  •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就有在岁首祈祷祭祀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被称作“百节之首”,可见春...
    自撰一良方_服之_卒阅读 541评论 0 0
  • 我们的“快乐1小时”自我展示活动,今天活动专题是“收集对联并感悟对联的特征和意义”为了给学生指导,我搜集了...
    孔繁竹阅读 456评论 0 5
  • 主编:王子健 【话说春联】 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结、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
    青春飞扬358阅读 1,21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