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年味的感知也发生着变化。小时候喜欢赶快过年是平常很难享受的吃穿玩,长大后感觉年味淡了,身份也变了,物质条件提高了,还有前几年的特殊原因,因素太多了,不一而足。
贴春联是每年的必备项目,周末在图书馆听了春联的讲座收益匪浅。听过管老师的前几次讲座,这次去带了他的一本书,开讲前让老师帮忙签了一下名,并让其请教一些篆刻知识。
先将一些讲座记录的东西整理一下,便于以后回顾。
五福
五福临门的五福出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汉桓谭《新论》中的五福是: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春联
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联也称“门对”,“春帖”,因在春节是张贴,故名。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家万户到处都是鲜红的春联,洋溢出一派盎然春色。
门神
《山海经》中的故事:传说东海桃都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天帝派神荼和郁垒[shēn shū yù lǜ]两位神将去守护,传说他两相貌凶恶抽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每个地区也不一样,更多的地方以桃符写上两位神的名字。唐以后门神改为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传说唐太宗睡觉时疑有鬼闹,开国功臣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到宫门口守夜驱鬼,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后皇帝不忍心,便令画师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成画像,贴在门上,后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最早的春联
我国最早的春联如今通常认为始于五代,据史书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皇帝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结果写好后孟昶看了不满意,于是亲自落笔题写了五言联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文人学士把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主键流传开来,到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春联的张贴是对新年的美好向往,是对福运一年的殷殷祈望,通常要等到第二年的春节前,再贴新春联时才把旧春联揭下,换上新春联。
对联的对仗和平仄
对联的平仄没有律诗那么严格,但基本也要相协,尤其是上下联的末字,必为上仄下平,也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需用仄声(上声和去声包括入声[三声和四声以及比较急促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为平声(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读起来可以拉长音,上口,这是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铁律,否则不能称为对联。
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相对,字音和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除了上述这些,春联还需讲究字词句的喜庆精彩,由于春节时期寓意辞旧迎新、吉祥美满,所以春联的句子一定要选用吉语佳词,忌讳用一些不够祥和的词句。
横批
横批一般讲究不大,一般比对联字数少,是对联的高度概括,且以用对联中没出现过的字为佳。春联的横批对联中出现过的也可以,常用的有五福临门、万事如意、龙年大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