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秋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倘若苏轼没有被贬,则他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官,他的文章也一定照样写的很好,他同样会名垂青史,但是,若真是那样的话,历史上会多一位“苏大人”,却少一位“苏东坡”。
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因担心自己开垦的“东坡”随时被政府收回,苏轼托人在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打听到一块儿地皮,他就带着家童去看地的质量如何。结果在路上遇大雨,家童先行把雨具拿走了,同行的人被淋了个落汤鸡,都感觉很狼狈,而唯独苏东坡不以为然,反而任凭风吹雨打,昂首阔步不紧不慢的走着。雨过初晴,斜阳相照,写下一首《定风波》: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被认为是苏东坡的政治宣言,对命运、对时局,自我突破和超越,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自然界的变化尚且如此寻常,那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最终都会“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他的人生得到了升华,文学造诣达到顶峰,给后人留下太多宝贵的财富:
在黄州他写了“猪肉颂”,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
文学上,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千古名作;
书法上,苏东坡在黄州第三个寒食节写下的《黄州寒食帖》被列为“天下第三行书”;
他留下了700多篇作品,不仅如此,他更是参悟人生哲理,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研究佛教万事随缘文化,研究老庄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苏辙后来说起他哥哥在黄州前后的变化时提到:
“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苏辙非常仰慕和敬重苏东坡,这个我会在后面单写。总之苏辙大意是,在黄州之前,还可以说二人的行文风格各有异同,优劣不明显,但在黄州之后,哥哥的文学造诣我只能望其项背。
事物的发展真的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就在苏东坡认为他即将在黄州悠闲终老地度过余生时,他的命运将又一次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一纸调令需要他和黄州说再见了。
宋神宗一直对苏轼念念不忘,并且看到了苏轼在黄州的几年反省的不错,政治觉悟提高了很多,有意想把他召回朝廷继续任职辅佐他,可是受到了他的政敌们的反对和直谏。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皇帝决定先保留苏轼原官职不变,由黄州迁到汝州(今河南汝州)安置。这样就离京城很近了。
圣命难违,接到圣旨后,苏东坡一家人开始收拾准备搬家。黄州百姓和好友非常不舍,为他设宴饯行,持续了半个多月。
有一个歌妓,名叫李琪,久闻苏轼大名,但一直未能收藏其作品。听说东坡先生要走,心急如焚,于是托一个和苏东坡关系还算不错的朋友,请他来喝酒赴宴。苏东坡本爱喝酒但是酒量却一般,他有一个喜好,每次喝多后总喜欢在别人家留下一些诗词、书法绘画等作品,很多人为了收藏苏东坡的作品都请他吃饭然后把他灌醉。这个李琪的朋友也是一样,请苏东坡喝酒,喝到醉眼朦胧时,将李琪介绍给苏东坡认识,并将其想法说了。苏东坡一听,这好办,写一首诗赠予你,于是家仆拿来纸笔,苏东坡写下两句: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写完后又与朋友喝酒谈笑,仿佛忘掉了这件事。李琪旁边站在干着急,这诗哪里有写一半的道理。于是就求苏东坡将后两句补齐。苏东坡这才想起,原来刚才一喝酒忘记了,提笔又写完后2句: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首诗也让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抹痕迹。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苏东坡乘船而去,19人给他送行,黄州,这一别,也是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