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改变自己,获得不一样的人生。那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可以从哪些事情开始做起呢?
《逆熵增成长之路》这本书中给出了2点建议:
一是抽时间大量阅读。
什么都别想,就是看书。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先看完100本。不要挑挑拣拣,也别管什么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
如果你的脑袋里没有大量的基础知识,质变是很难达到的。
我也是在读完100本书之后,稍微有了一点感觉。当我读完200本书之后,忽然感觉一切都明朗了一点。
只有前期坚持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才有可能引发后期的质变。而读书的数量是怎么来的,就是拿时间砸出来的,没有其它办法。
就是要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一本一本地读。不要说没有时间,其实我们平时有大把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不信的话,你可以挑选一天,记录一下自己的时间花销,也就是记录下每一小时都干了什么。
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多少时间被自己白白浪费掉了。时间就是你的命,只有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你才可能会转变观念。
二是看完一本书就写读后感。
这一点,以前一直是自己的短板。之前我在读书时,更关注读完的数量,比如22年,闷着头读完了100本。
但很多时候,自己都是读完了就算了,把书随手扔在一边。虽然经常在阅读过程中会有所思考和感悟。但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几乎没有任何输出。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陷入了只输入不输出的恶性循环。只做简单、不消耗脑力的阅读行为。但极少在写作输出层次上进行刻意练习。
我一直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还一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读完那么多书,真厉害!这也是我在不断改进的一点。
23年以来,我不再关注读书的数量,而是更关注读书的收获。就像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中所说的: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只有紧紧盯着“改变量”这个关键指标,读书才有用。
阅读只是最表层的行为。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改变自己的人生。
不过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前期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只有脑子里面有足够的货,你在写作输出的时候,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注: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林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