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式穿越维果茨基之前,有几块基石给大家做一个描述,没有任何一个认知心理学家把认知心理学穷尽,他们之间充满了冲突。他们的冲突,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儿童认知的一个全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久,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是它的成熟阶段也就是100年来的历史,在这一百年里面,我们核心要穿越的是什么,最好的起点是皮亚杰,我们是从维果茨基入手。
皮亚杰很重要,他研究一个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整体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儿童的运算水平,他是怎么发展的。
维果茨基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文化流派,对理解儿童来讲,皮亚杰让我们更受益。对教学来讲,维果茨基的意义更大。我们还要学习几个人,布鲁纳——他是对皮亚杰跟维果茨基的综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也要学(不重要,在人格领域与多元智能对应的是荣格,荣格讲生命有不同的原型,认知也有不同的模型),还有信息加工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可以自学的:脑科学和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跟生物学的结合),新行为主义。
最近十年,出现了核心理论的综合,如何在学习场里面运用这些理论,这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背景的认知心理学家,对他进行整合处理,出现很好的作品,比如《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跟教育学领域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样,都是整合了多学科。
《人是如何学习》分为语文、历史、科学三个分册,他给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用三个简单问题概括了。
南明课程在教室发生了冲突,因为大家用原来的模式教。我们需要转变观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是不理解的,比如我们将背诵理解为最近发展区。《思维与语言》是写给其他研究者的,这本书重要的一章是第六章,前面写了好多东西。第一章,问题与方法,告诉读者,他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框架就不一样了,他的范式转型了,他的方法论变了。
维果茨基在跟前人、跟别人对话,我们不知道对话这是谁?在批驳对方的观点中把自己的观点建构起来。
2、第一章:我们讲到语言的时候,你会想到汉语、英语,其实,知识、概念都叫语言。数学定理是语言,把数学定理背下来跟他的思维(理解它)是两回事。原子主义、要素主义、官能主义,先研究个体,再研究关系。这种研究背后有一种哲学假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到底是整体优先还是部分优先?其实是整体优先。对于问题学生,先聚焦整体,而不是一个一个解决再拼凑起来,这是物理学模型。我们今天采用生物学模型,比如一个人不是先长鼻子再长什么,而是以整体出现的。从整体开始,从整体入手,理解简单,做起来难。
孩子先阅读,再识字,就比如孩子刚生下来为什么不会说话,明明声带发育很正常,孩子在整体的学习。认识一定基于整体,要意义优先,要始于阅读,要始于兴趣。
今天机器的设计也融入了整体优先,比如智能语音输入,刚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会有错别字,读完之后,机器会自动修正,靠的就是语料库中整体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一定道理。
先有社会还是先有个人?关系优先。先有师生关系,再有老师和学生。是逻辑优先还是关系优先。
孩子不会写作,不是先学写人的眼睛、人的鼻子,然后再学会写人。
应该是:我想表达的交际语境限制了我的每一个句子,这就是整体优先原则。不是先教加法、然后教减法,最后教加减法的关系,一定是从动作入手,动作就是关系,关系又是互逆的,关系就是集合、拆分。
单元分析法就是整体分析,分析生命最小的单位是细胞。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最小的单位是言语思维。我们要找到一种东西,里面既包含了语言,又包含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词义。大部分词语是概括,人、狗、猫是概括,人名不是概括。概括就是一种思维活动,鱼就是一种概括,概括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一种活动,否则,我们无法认识外部世界,比如教室就是一种概括。一本哲学书能看懂,意味着你有抽象概括的能力,我们看空间也有一种概括。知觉,运算。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不要让孩子滞留于知觉,要把他们导向运算。数学课不要用真苹果做计算,看到苹果是知觉,看到苹果之间的关系是运算。上课讲个笑话是知觉。
人类经历了好几次认知升级,今天还在升级,比如今天的元认知。动物发出的声音,可以传递不同的信号,传递危险的信号,可以传递情绪的,但不能传递思维。人类语言可以传递智力、情绪,情绪里有智力,智力里有情绪,一个人智力越发达,他传达的智力里面形式化水平越高,人类借助传递情绪的语言,对它进行改造,人类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比如说,危险,狼来了,是公狼,还是母狼,是大狼,还是小狼,一个狼,还是一群狼,他在传递的时候,概括节约了能量。语言的进化,就是越来越经济,用一个词指一堆东西,这就是概念,范畴,范畴有大有小。“狼”就是观念,还有更大的观念。在班级管理的时候,你就有一个观念框架,这个观念框架决定你跟孩子的相处方式。讨论重庆落水公交事件,其实是观念的冲突。很多时候,你解决不了你人生的问题,跟你的观念相关。观念的变化,会让我们获得解放。做人,我们会说到格局。这都是指的是概括水平和概括风格。《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三个问题讲元认知,元认知对形式的形式。人跟人的交流是观念跟观念的交流,我讲给你的东西跟你听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说狼来了的狼跟你头脑中的狼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还能沟通,因为我们通过概括可以传递出我们达成共时的东西。我给孩子说地球是圆的,就像篮球,但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样,他认为人站在地球上会掉下来,他没有引力概念。老师是成人视角,孩子是儿童视角,人跟人之间的误解就是这么产生的。
在语文教学上,“误读”和“读误”,虽然有多远解读,但是是有边界的。孩子背不下东西是有原因的。儿童理解不了一个词,不是语音,而是对概念的不理解。
死记硬背会损害孩子的理解力。
一个读书多的孩子,背书特别快,掌握的背景资料多。一个孩子背不下来,是因为那些课文对他来讲太抽象了。小孩容易记住香蕉,却记不住不“之乎者也”。
所有的孩子倾向逃避思考。人为什么陷入低水平的重复中,是因为不想创造,因为创造意味着迈出舒适区。我们不刺激,不挑战,孩子就会懒惰。
朗读训练,不能把声音和意义剥离。交际语境写作。重庆公交话题,写作、演讲都起来了。一个人在学习状态中,生命是打开的他的动机,他的意志力,他的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