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被赋予了更为重大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为这项工程锚定了核心目标,指明了奋进方向。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是理论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
探理论“源”,悟真理“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智慧。“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学习这一思想,绝非浅尝辄止,而需深入探究其根源脉络,领悟其精髓要义。理论学习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深入研读经典著作,深刻领会核心要义,精准把握精神实质。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新发展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南。只有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深悟透这一思想,更要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众多扶贫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为指引,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在科技创新前沿,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这些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实践伟力。
铸学术“魂”,锻理论“钢”。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迫切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开展深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应对,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这些重大课题都亟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和解答。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深水区”,深入调研、潜心钻研,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注重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涉及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各方智慧,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才能全面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
奏时代“音”,燃精神“火”。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凝聚党心民心、汇聚磅礴力量的重要举措。“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奏响时代最强音,点燃奋进新征程的精神火炬。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对广大青少年群体,可采用动漫、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农村地区群众,可利用乡村大舞台、文化墙、“村村响”广播等载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党的理论深入人心。此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传播矩阵。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制作推出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融媒体产品。一篇篇深入浅出的理论文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短视频、一幅幅精美感人的海报,如同一粒粒“精神种子”,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引发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共鸣,使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舆论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