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心从3月份开始要贯彻不加班主义。
进入新的一年以来,频繁看到种种加班猝死的新闻,忍不住心生害怕。生命看似顽强,实则脆弱。我的工作固然是有价值的,但是也远远没有重要到只要慢半拍就会影响人类福祉的那种程度。
若是无关人类的总体幸福,只为了这点蝇头小利,便把性命交待在工作岗位上,我实在觉得憋屈。
实际上加班并不是什么好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单位而言。
任何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支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便只能花费更少地时间用于其他的事情。
比如说陪伴家人,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假象到如果我因为投身工作缺失了孩子的成长陪伴,我将来一定会为此后悔。工作的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是对于家人,我们永远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又比如自我提升,人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需要学习,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更好地工作,如果一味地陷于工作中,反而打不开格局,没有办法系统地提升自己,不利于成长也不利于更好地胜任岗位。
除此之外,如果能够按时下班,我们也会又更充足的时间休息,锻炼身体,娱乐放松,张弛有度地享受健康生活,调整好状态,才能在职场的道路上走的更多。
而加班,除了对个人不利之外,对单位也是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加班会降低效率,管理者也许可以控制工作时长,但是却很长控制工作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延长时间,那么工作的人势必会降低效率。一个明确的deadline往往是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想想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做题的速度肯定会比平时的练习更快,因为倒计时会使人产生一种紧迫感,会不由自主的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如果我们在工作时间就想着,没关系,下班以后还可以接种干,其实相当于一种“作弊”行为,反而会降低做事的效率。
其次加班会造成一种不良的企业文化,降低工作人员的幸福感。领导如果选择加班,那么下属加还是不加?不加的话好像不给面子,只能在办公室磨洋工。那同事都加了,你加还是不加?不加会不会显得自己不合群,会不会让领导觉得自己态度不端正。一个恶行循环由此诞生。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没有工作幸福感的人如何能全身性地投入工作之中,把自己的目标和单位保持一致呢?一个人提到工作,如果只是无休止的抱怨,那么就很难想象他会充满创造力和主动性地开展工作。
因此习惯性地选择加班,其实也是把单位推上了一条下行的不归路。
当然,我所谓的不加班主义,并非是到点走人,直接撂挑子不干,以牺牲职场竞争力为代价的摆烂。我希望自己达到的是在尽可能保质保量完整既定工作的前提下,减少加班的强度和频率,为个人生活争取更多的空间。
如何贯彻不加班主义,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尝试。
充分利用白天的工作时间。最近我尝试这记录自己白天的时间消耗,发现自己的效率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高,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用来在意义不大的细节中纠结,或是碍于面子开展无效社交。很多时间加班,其实是为白天的浪费行为买单,这样还不如一开始进入紧张的状态,提高效率。
做好时间规划。在高效的事件处理重要的难度大的任务,在状态不佳或是碎片化的时间处理简单任务。另外就是一定要对工作任务有一个正确的时间预估,尽量不要出来以为自己一小时可以完成实际干了一下午的情况。
合理分配任务。充分信任团队,适当放权,把分的活分出去。同时也敢于对超出自己职责和能力的工作说不。
工作流程化书面化。方便下班以后别人找你的时候实现自助解决问题。
平衡工作和生活,也许是每一个职场人永恒的难题。不加班主义或许很难绝对完美地实现,但至少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永远不停止对追求正确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