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乱其心似乎欲望永远会排在第一位,然而欲望在某些时候又会成为前进的动力,这就产生了面上的某种矛盾。所以归结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度的这个问题,然而度有过于虚渺,实在地度是要可以衡量的,但欲望作为感情或者情感的一部分是很难衡量的,于是我们就在不断试探,在试探中想摸索出一些道道。这种试探固然会有所谓的成功和失败,但成功不代表是真的成功,可能是包含了某些偶然的因素的,但是我们在这可能是被遮蔽的正强化中似乎找到了自信,而更加确认。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可能在错误的负强化中失去自信,更加茫然。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欲望之说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欲望可以调和和控制的基础上的。但是人的欲望真的完全可能控制么,人的自制力可以完全自主地控制人对于欲望的追求和求索么?我不敢确定。我只是模糊得感觉到,人都是有所求的,所谓的无欲无求本身不也是一种追求么,无欲无求又谈何容易呢?有多少人在干涉着我们的选择,让我们朝着主流的积极向上不断前进,但其实,我们可能需要偶尔的摸鱼,也需要偶尔的偷懒,也需要偶然的放空,去寻找那个自洽的自我,这个自洽不是躺平之下的人的行为的自洽,而是心灵的自洽,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选择。
正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懒惰主宰,人都是趋于享受的,所以我们都要时刻小心被这种所谓的自洽主宰,所谓的自洽就是一种自顾自的归因错误,就是把享受当做最终的目的,却找各种借口去享受,也就是把自洽当做了一个挡箭牌,把慢节奏当成了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实质是谎言的作为。其实很多事情内心大家不都懂么,但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做出了那个有利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个有利于很多时候是很短视的。
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想得多远么,那活在当下似乎又成为了一种心灵鸡汤了?或许这又回归到个体性这个问题上了,我们是不是还是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体的选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人的,是不是就一定是适合别人的,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从人的情感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可以影响和可以感染别人的,此时,我们是赋有责任的,我们固然希望别人与我们相像,拥有大体相同的三观,过着大致相同的生活,也负责人的对别人说,这是为你好,你不用走我的旧路,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有些路哪怕你知道错的,你还是会走一遭。
从这出发,我想,很多的成功学就有些荒唐可笑了。这些成功学指向的是所有人都很听话地服从着成功学著作里的选择,这是极其理想的状态,就算是朝着成功学的范例走,你会发现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人成功的方向其实是不太一致的,或者说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这给教育带来了很多难题。特别是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下,我们所说的遵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在机器大生产下的教育环境下太难以实现。我们既希望学生听话,又希望学生能有各种想法,大胆突破束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这对教育者来说就更加是个课题,在这个问题前,我们一样是在摸索的,只是这个摸索不会有结果,甚至在摸索中不断的退缩,直到退到不知道自己如何面对受教育者的境地,我们似乎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教育的短板和缺陷,致使我们不敢施展自身的拳脚,而不是确信自己的教育和理念。
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教育和理念。当下最缺乏的其实就是真诚。这是相当虚渺的,真诚说得很容易,但在操作层面很难出现一、二、三、四这些可操作的步骤,更贴近于“走心”这个词。你能付出多少你的热爱,具体而言就是你能付出多少时间,有多少有效的时间给了你的受教育者,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表面的,这一概念虽然无法量化,但每个人的内心是有那么一杆秤的。我想,这杆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是要端平,还是要有数,把好这个底线,我想我们才有资格谈教育,哪怕这只是教育的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