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幽默者自白》的文章,文中主人公是一个五金店的副会计,在经理过生日时,他写了一篇特别幽默有文采的演讲稿,大家听了都说特别精彩,他自己也特别得意,后来有报社问他要稿子,他就辞掉了五金店的工作,专心写稿,当然收入也比以前高了,但是过了6个月了,他的灵感枯竭了,他没了警言妙语,他没了笑容。朋友聚会他就搜集朋友的话,来为我所用。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自己像个饿狗扑向骨头”。朋友觉得他无趣,慢慢远离了他,后来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一对儿女,偷听孩子说话,两个孩子躲着他。读到这里,我在想,一个妙语连珠的人怎么变成了不会笑的人,是不是用力过猛了?这跟为人处事,跟教育孩子不是同样的道理么,家长把所有的时间用来盯着孩子,这个孩子只会远离大人,远离大人希望孩子走的路,一个孩子整天把所有时间拿来刷题,没有留白,没有发呆的时间,弦紧凑不出悦耳的音乐。任何事,一直绷着,总有垮塌的一天。张弛有度才是生命的节律。还有当一个人能量不足,还想把事情做好时,就跟池塘取水一样,迟早会枯竭。只有不断汲取能量,学习成长,尊重生命的节律,生命力才会旺盛。
文中主人公,走进了一家殡葬室,在那里遇到了一个人,文中写道:“他说话平静的死海在他面前都是喷泉”,主人公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地方,终于隔断了寻求灵感的念头,只静静地感受着,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后来他把钱入股了这个殡葬室,不再挖空心思去搜集幽默的话语,他开始说笑了,大家都说他变了,愿意跟他亲近了,说话又幽默了,孩子也愿意陪他一起玩了。他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