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
人小的时候是最喜欢问为什么的了,记得我弟弟那时就喜欢寻根究底。问完为什么,给了答案还会继续问下去,最后就会问到哲学或者理论物理方面的问题了。
作为成年人,需要问出“可执行的好问题。”
当领导交给你一份没有做过的工作,如果问“这件事我能做得到吗”,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如果让自己的理智占上风,就可以问“为什么你对这件事有畏难情绪?”“能不能把这件事与以前做过的事情联系起来”“如果我开始做,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遇到问题可以向谁求助”,这些问题都是指向行动的,当给出答案后,行动的图景就清晰了。
2.假设……会怎样
第二阶段的问题,其实是用把事情推到极端的方法,来强迫我们面对以前不敢去细想的问题。这样的好处是直达本原,不去纠缠细枝末节。
比如,我们常会在目前不够喜欢的工作和自己内心向往的工作之间纠结,既不想舍弃熟悉的环境和安稳,又想挑战一下自己,尝试新的可能。
这时我们可以借鉴“三个10”方法,问自己:
做了这件事10分钟后,你会后悔么?
10天后,你会后悔么?
十年后,你会后悔么?
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什么,这种方法,其实是把问题的时间维度拉长,让自己从更长的一个时间框架,来看自己某个决定是否正确。
甚至我们可以用文中的那种假设方法,假设这已经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年,你会去做吗?
很多时候我们拖延做某事,除了没有想清楚外,总认为自己有很多时间,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或者,假设你当初并没有现在的稳定工作,你会辞职吗?
我观察到,不少人做出的改变人生的决定,并不是在他们最顺利的时候;相反是在他们原有的较顺利的情境,由于某些原因发生转折的时候。
这时,他们发现,自己所能失去的已经很少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拼一下,说不定有希望呢?
而当人在顺境时,容易贪恋稳定,舒适,却背上了包袱,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很多成长的机会。这时,假设自己的现状不好,反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定。
3.如何做
解决了“要不要做”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做了。在这一点上,我赞同脱不花说的:
“别总是瞎盘算。遇到事儿,大致上想一想,撸袖子就干,边干边调整,是最能节约时间的做法。”
总结一下:一开始提问时,要提有助于行动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假设,让自己看到阻碍行动的究竟是什么;最后就是如何做了,我推荐“边干边学”,而不是“想好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