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进入阅读状态,尝到阅读的甜头,对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以另一种方式打开带来的冲击感是我们成年人难以想象的。
二宝从小就被我带着阅读,从绘本到桥梁书,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孩子妈妈很焦虑 ,一直领读啥时候是个头,孩子应该自主阅读,不然,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并不好。
实践证明,这个担心是没有意义的。小孩子刚学走路,我们给借助学步车等装备,其次就是弯腰曲腿的去扶,到一定程度,当他的腿部力量达到一定程度,能自己走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再扶,而且,腿的节奏还挺快的。一个道理,孩子起步的阅读就和他学走路一样,需要成年人协助。我们扶他走路的时候都没有担心他会依赖我们不走路,怎么到阅读这事就杞人忧天了呢?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阅读是需要习惯的,习惯需要培养的,习惯也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动化阅读,而这个过程,需要成人引领,带孩子一程直至入门,当孩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他就会不自觉拿起书,读着读着,自动化阅读习惯就养成了。就如同我们说的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了。
当然,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当孩子看到家长忙于刷短视频,忙于游戏的时候,给孩子的错误认知,刷视频、游戏也是自己的所爱,凭什么成人可以,我就不行呢?这样,你再要求孩子阅读,就会和成人形成对抗关系,如果连关系都理不顺,再进行阅读活动,就就无稽之谈。这就需要坚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常这样说,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反过来,如果陪伴只是吃饱穿暖、只是孩子安全着,那这个陪伴只能助长孩子长个子。我们应该注重陪伴的内容与质量。也就是说,这话应该这样说,有价值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说让孩子吃饱穿暖是对其身体的滋养,那么,阅读就是对其精神的富养,是对其生命状态的滋养。
阅读不只是知道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阅读内化需要积累,需要过程。有时候成人比较着急,善于问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大可不必。滋养是需要过程的。如我们每天都在吃饭,把自己吃的白白胖胖,我们能说是那一顿饭吃出来的吗?显然不行,只能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读书也一样,只要我们不焦虑,不着急,不问简单的为什么,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滋养、是快乐,而不是为难。如果让孩子感受到为难,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只能让孩子离自主阅读越来越远。
至于读什么,这个也不难。风吹哪页读哪页。只要他喜欢,就让他读。二宝有一段时间喜欢漫画书,他妈妈以为漫画书没有含量,是对孩子的误导。我不这样任务,只要读就好,所谓开卷有益。没曾想,一段按时间之后,他对漫画书不那么热衷,喜欢上故事书,而且开始自主阅读了。这么,近几天,几乎每天一本,而且不要玩具,就要书,一本书拿到手,看不完不放手。并且抱怨给他推荐的书不够厚。
从孩子喜欢入手。对孩子推荐书,要符合孩子的特点,尤其小孩子,绘本以及绘本故事应该首选,其次桥梁书、故事书搭配。最核心的是让孩子参与选书。我们推荐不同的类型供他选,让孩子在买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他喜欢的书,读起来的可能性就不用讨论了。
有趣就要阅读,有阅读就有意义,只要孩子读起来,一定会好起来。正所谓静待花开,只有孩子成长起来,我们就有可能静待花开,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前提是有花或树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