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如果把每个孩子看作一颗星星,总有些特别的星星,总是等待老师去点亮。在我的课堂上,小然像一颗需要被点亮的星星。讲解《七律长征》时,同一个知识点反复讲了数遍,全班同学轮番帮扶三次,他依旧眼神游离,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知识屏蔽膜”;作业本上,字迹潦草如乱麻,题目未读完便胡乱作答,偷工减料成了常态;每当试图与他沟通,他总是沉默地低下头,任你轻声引导或耐心询问,都换不来一句回应。
最初的困惑,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找到了答案。小然妈妈早已在常年的挫败中选择了“放弃”,她害怕接到老师的电话,甚至在班级群里刻意留了孩子爸爸的联系方式,回避着所有与孩子学习相关的沟通。“从一年级就吃力,每天作业写到十一二点,成绩还是垫底。”妈妈的话里满是无力,而这份无力,早已像一层阴影,笼罩在小然的学习生涯里。
面对这样的小然,我深知“一刀切”的教学只会让他更沉默,唯有承认个体差异,才能找到突围的出口。我为他制定了“一引二领三盯四唤醒”的专属成长计划:第一步“引”,是跳出统一的作业要求,给他布置难度梯度更低的任务;第二步“领”,是每天抽出十分钟进行一对一阅读训练,教他圈画关键词,带着他逐字逐句梳理文意;第三步“盯”,是紧盯他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听写错误率从10个降到8个,作业字迹比昨天工整了一行,都会在班级里悄悄表扬他,让他感受到“我的努力有人看见”;而最关键的“唤醒”,是在他回答对问题时、完成小任务时,让他当“小老师”时,及时给予鼓励,让他眼中的迷茫渐渐褪去,开始主动翻开课本。
改变也悄悄发生在家长身上。当我定期将小然的进步反馈给妈妈,从“今天听写对了5个词语”到“他主动问了我一个课文里的问题”,妈妈的语气从最初的敷衍,慢慢变得期待,甚至会主动发来小然在家写作业的照片。曾经害怕老师联系的她,如今会主动说:“老师,您看他这次的作业是不是比上次好点了?”
如今的小然,虽然依旧学习比较困难,但听写错误率稳步降低,课堂上会偶尔举起手,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小声问一句“老师,这个我没听懂”。接下来,我计划为他安排固定的“小老师”,让同班同学用更轻松的方式帮他巩固知识;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再只看分数,而是把“主动提问”“按时完成小任务”都纳入奖励范围,让他在多元的认可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生产,而是对每个生命差异的尊重与守护。小然的故事让我明白,那些被贴上“问题孩子”标签的学生,不过是暂时迷失在学习的迷雾里。当我们愿意弯下腰,用耐心和爱心为他们搭建专属的阶梯,当我们帮助家长重拾信心,与孩子站在同一阵线,那些曾经沉默的星星,终会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点亮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