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发生过一件真实案例。
一对夫妻,已经为迎接孩子到来做好了一切准备,甚至早在3个月前,他们就在商场里精心挑选了一张婴儿床。但是,噩运的到来没有任何先兆。2011年11月3日凌晨4点多,剧烈腹痛的妻子被丈夫送往医院妇产科。经过初步诊断后,值班医生立刻发现了眼前的危险:胎儿有窒息情况,必须尽快送入手术室。丈夫回忆,当时医生告诉自己,孩子即使生下来,“也是个大白痴”。但医生否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他声称自己只是按照惯例将“最坏的情况”告诉家长,“可能会白痴、脑瘫甚至死亡。”无论如何,“脑瘫”这个医学术语还是吓坏了丈夫。尽管萌生了放弃孩子的想法,他还是签下了手术同意书。30分钟后妻子产下一个四斤半的男孩子。丈夫发现新生儿的健康状态评估(阿氏评分)仅为2分,而3分以下即属重度窒息。他一边让护士向家长通报情况,一边坚持插管抢救。3分钟后,婴儿的呼吸和心跳都恢复了正常,阿氏评分达到6分,基本正常。而家长却说“孩子不要了。”理由显而易见,“抚养脑瘫患儿对整个家庭是一场灾难”。医生称,只有一个念头,救治生命!
关于窒息胎儿是否救治?成为人们争执的问题,也是生命伦理学的困境。
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看来,这恰恰体现了生命伦理学的困境。这位中国老人获得了旨在奖励个人和团体在科学伦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阿维森纳奖”。30年前,他首次将“生命伦理学”引入中国。
医疗伦理学是在系统考察医疗卫生领域道德现象的基础上,概况处基本的伦理原则或准则,形成伦理分析框架来指导相应道德实践并研究具体伦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包括预防、临床诊疗、护理、康复、医学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等。
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在系统反思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关于善恶、义务、行为准则、价值等范畴和概念体系,实现了对道德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将伦理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道德品行的学问,《尼可马可伦理学》系统阐述了“德行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的观点。如今的伦理学更是在建构一套包括原则、准则或规则在内的道德规范体系,分析和评判现实生活中涉及该不该、正当与否、善恶及对错,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伦理关系。
了解医疗伦理学可以提高伦理意识、培养伦理分析能力、积极应对医疗伦理问题。增加伦理素养,实现医学道德理想,改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