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云(随笔)
.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这里,“白云生处”的“生”,十分生动传神。“生处”可以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给人以动感,意境绝佳。可也有的书上把“白云生处”写作“白云深处”,意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也是具有美感的。贾岛《寻隐者不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生处”也好,“深处”也好,归根结底是沾了“云”的光。云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之一。地上的水,天上的云,都具有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无论是咏云诗,抑或是镶嵌着“云”的诗句,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悟和意愿,使人受到启迪和勉励。
自然界的云是那么的赏心悦目,飘云的诗更是脍炙人口。云常与山相伴出现于诗作中,元代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白云缭绕在山间,令人神往。
云同样和水联系在在一起。绿水倒映着白云,同样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谢朓《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宋代姚镛《访中洲》:“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这里云水对举,烘托出一种行云流水的意趣。
云与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缥缈的白云使人想起神仙或仙境。宋代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这里写的“桃源仙境”,令人神往。
云卷云舒的意象,不仅带有仙意,还带有禅意。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的《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宁静中蕴含生机,自然界的佳境与禅境融为一体。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那么,古诗词中的“云”蕴含着哪些意蕴呢?我觉得,无论要表达怎样的心声,包含怎样的哲理,寄托怎样的思想,都得与现实的云特征相符。
首先,云无根,漂泊无定,游子常以此为喻。李邕《咏云》:“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此外,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冯延巳《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归暮。”这些都贴切地表达出游子的思归之心。
其次,云洁白无瑕,悠闲从容,更有轻云出岫,无拘无束。高洁隐逸之士常以云自喻,象征淡泊无争,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南北朝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齐高帝萧道成诏书隐居的陶弘景出山为仕,诗人写此诗婉拒。“白云”在诗人心目中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始终的超凡脱俗的意境,既是仙境,亦是禅境。此等境界是贵为帝王也无法领悟的。
齐己《看云》:“何峰触石湿苔钱,便逐高风离瀑泉。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千寻有影沧江底,万里无踪碧落边。长忆旧山青壁里,绕庵闲伴老僧禅。”全是无云字,但从“千寻有影沧江底,万里无踪碧落边。”白云的淡然悠闲自在清净跃然纸上。
第三,云形态万千,瞬息万变,常用来比喻世事变幻、时光易逝。唐代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宋代岳飞在《满江红》中写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里,消极的和积极的 心态形成鲜明的反差。
古人云:“云从龙,风从虎”,意为龙吟祥云出,虎啸谷风生。诗人常借云抒发远大志向。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焦郁《白云向空尽》:“倘若从龙去,还施济物功。”
云还有以“从龙为霖”的济世之义,清代张伯行《云》:“灵山藏云根,郁郁生岩窦。直上九天表,须臾弥宇宙。乘时作霖雨,遂使嘉禾秀。膏泽遍苍生,普世登仁寿。不自居其功,飘然复归岫。”
也有以云赞美爱情的。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也有赞美友情的。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云的象征意义还很多,这就像云本身,既变幻莫测,又富有美感。白云也好,彩云也好,一旦飘入诗行,诗也变得绚丽多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