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女人》卷二,正式进入裹尸布女人的神秘世界。
一封信
收信人:珍妮特·麦凯尔小姐
写信人:蓝山之国,伊凡之矛,维萨里昂城堡,鲁珀特·森特·莱杰
时 间:1907年1月23日
亲爱的珍妮特姨妈:
我到蓝山了!刚才,我已按您吩咐,给科林爵士和特伦特先生写了报到信,已封好,准备寄出。现在我终于得空,能跟您说说话了。
这地方可真美啊,希望您能喜欢。哦,我敢保证您肯定会喜欢的。来时,我搭了里雅斯特(意大利城市)前往都拉佐(阿尔巴尼亚城市)的轮船,它经过这里。从航海图上,我找到了这地方,一位跟我关系不错的军官还特意给我指点。每次船靠近海岸时,他也都会热心给我介绍很有意思的地方。
伊凡之矛是维萨里昂城堡所在的一处岬角,延伸入海;其地势独特,坐落在另一岬角上,伸向一个阔大的深水海湾。所以,尽管它是个海角,却远离海岸喧嚣,远得超乎您的想象。
主岬位于山脉尽头,高耸入云,巍峨壮观,望去一片湛蓝,宛若蓝宝石。我完全能理解这个国家为何叫“蓝山之国”,因为这里到处是山,而且都是蓝色的。
海岸线宏伟壮观,人们称之为“铁壁海岸”,全是岩石。时而有高耸险峻的悬崖峭壁,时而有凸起的岩石山脊。还有些岩石小岛,有的地方树木葱茏,郁郁葱葱;有的地方则光秃裸露,一片荒凉。还有些小岩湾和低洼处——到处都是岩石,狭长洞穴随处可见,妙趣横生。有些海湾沿岸是沙滩,或是隆起的美丽卵石,海浪在上面尽情呻吟、低语。
但我见过的最美地方,莫属维萨里昂。它位于岬角尽头,我指的是较小的那个岬角,该岬角沿着山脉边缘向外延伸。其实,这较小的岬角,或者说山脉延伸部分,也十分广阔。海滨边上的悬崖群,最低也有两百英尺高,非常壮观。
我觉得大自然在早期造物活动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建造家园时,一定有意识地给她的孩子——人类上了一堂初级自我保护课。它简直就是一座天然堡垒,出自远古巨匠之手。就城堡而言,在海上就能远远看到它的倩影。
高耸入云的黑岩峭壁,险峻异常,足以令一切入侵者望洋兴叹。就连城堡顶部的古炮台也非人工所建,而是依山就势,向内凿石而成。城堡后面有一条狭长深邃的溪流,两岸峭壁林立。溪流蜿蜒向北、次向西折,形成一处安全隐蔽的锚地,供船只停泊。
溪流源头,一条瀑布从崖上倾泻而下,四季不息。城堡就坐落在小溪西岸,那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风格各异,多姿多彩,最早可追溯至12世纪,然后一直延续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所以,我敢说,它简直“美不胜收”!
当我们从船上第一次见到这地方时,和我一起在船桥上的那位军官,用手指着说:“就在那儿,我们看到一个女鬼浮在棺材里。”这事挺有意思的,我就问他具体情况。他从一个小本本里拿出一张意大利剪报给我。
我意大利语还行,读起来没问题。但亲爱的姨妈,考虑到您不会意大利语,克鲁姆那里也找不到什么翻译,所以就不寄给您了。不过,我听说《神秘学》杂志最新一期也刊登了这事,您可以找来看看。他递给我剪报时说道:“我就是德斯特里亚!”
他这事如此离奇,我忍不住问了他一连串问题。每个问题,他都坦率回答,但始终强调一点——那是真事,绝非幻觉或妄想,也非雾中幻影,当时那场景非常真切,清晰可见。
“我们总共四个人看到了它,”他说,“船桥上有三个人,还有一个英国人考菲尔德在船头,他在文中写的跟我们看到的一模一样。米罗拉尼船长、法拉马诺和我,当时头脑都很清醒,一切正常。
我们用夜视镜观察,比平时看得更清晰。你知道,在亚得里亚海东岸与南部岛屿之间航行,我们都得配备高档望远镜。当时月光皎洁,光线明亮。当然,我们离得有点远。尽管伊凡之矛周边水域很深,但时有湍流出没,必须格外小心。”
确实如此,几周前,我就接到了劳合社代理人的通知——经过长期的潮汐、洋流调查,公司决定:凡是因过度靠近伊凡之矛航行而造成损失的,普通海险概不负责。
当我还想对《神秘学》中那艘棺材船和女鬼继续追问时,他只是耸耸肩。“先生,就这些了,”他说,“该说的,那个英国人都已经写出来了。”
所以您瞧,亲爱的,我们这新家并不缺乏神秘色彩。有个女鬼乘着棺材船在我们家岬角附近游荡。听着都挺新鲜的,不是吗?我想,就算在克鲁姆,也很难找出比这更离奇的事了。这可真是美国人说的,“宾至如归”!
珍妮特姨妈,等您来了,您至少不会孤独了,也省了我们从苏格兰高地弄来些鬼魂来跟您作伴了。说不定,我们还可以请那位女鬼来喝杯茶呢。当然,那得是晚茶了。时间大概会在子夜到鸡鸣前,这样才合乎礼仪嘛!
不过,我还是得把城堡以及周边实际情况都跟您好好讲讲。所以,过一两天我会再写信给您,尽量让您有个事前准备。所以,亲爱的,过两天见!
您深爱的
鲁珀特
译者注:苏格兰高地由于动荡的历史背景,如宗族纷争、詹姆斯二世党起义以及后来的残酷镇压;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遍布四野的迷雾山脉、湖泊、古老森林,再加上高地人悠久的神灵信仰传统,致使民间鬼怪故事盛行、代代相传,最著名的高地鬼故事就有五大系列——荒野湿地冤魂、城堡绿衣女鬼、空谷无头骑士、海岸风笛幽灵、廊道鬼影游荡。
Translated from The Lady of the Shroud by Bram Stoker, an Irish writer, whose work now is free from copyright encumbrance and freely available to anyone who wishes to use it.
More details in 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