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就是著名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就是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是个大神仙。他认为,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一个人,如果有了水的德行,与世无争,就是圣人。
后来,就有了弱水三千这个词。古代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山海经》中说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骚人墨客就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
苏轼写了一首《金山妙高台》,其中有一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原来最早的若水不是三千,而是三万。
第一次出现弱水三千,是元代凌云翰的 《苏武慢》,其中有一句 “弱水三千,巫山十二,指点虚无归路。”
现在我们常说的那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却是出自《红楼梦》。面对黛玉充满醋意的问询,宝玉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诗文中常常用流水来比喻逝去的年华,用似水柔情来形容女子的温婉。
其实,水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柔弱。当水患来临,洪水泛滥时,人类更多的只剩下无助。据说,水也是有记忆的,就像某些记忆金属那样,会保持它们曾经的样子。当然,这种记忆不仅仅是老子所说的上善与羸弱。
曾经有一天,苏东坡要游长江。临行前,王安石叮嘱东坡:到了长江的话,一定要帮他取一壶瞿塘峡的水。至于取这壶水干什么,王安石没说。
东坡先生性格洒脱散淡,泛舟长江,一路吟诗作对,朝辞白帝暮至江陵。直到小船出了西陵峡,他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忙在西陵峡取了一壶水。
回到开封府,苏东坡将水送到王安石府邸。王安石叫仆人烧开,然后亲自泡茶,边泡边说:“东坡啊,此水不是瞿塘峡所取。”
苏东坡则信誓旦旦:“宰相,此水确是瞿塘峡所取。”
王安石笑道:“东坡,为人全在一个诚字啊。”
说得苏东坡面红耳赤。
为什么王安石知道苏东坡不是在瞿塘峡取的水?
原来,瞿塘峡是长江水流最急的地方,泡茶的时候,茶叶会在杯中一上一下,沉浮好几次。而水流平稳的地方取的水,茶叶上下浮动一次就停了。任何事物都带着它母胎里特有的记忆和惯性。瞿塘峡之水在灵魂里烙印着湍急的记忆,即便是被放进壶中煮沸,依然记得昔日里的颠簸。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至于茶叶能在沸水中浮沉几次,除了水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茶叶的因素。如果认真起来,可能和当时的气压湿度也有关系。再探究下去,甚至可能关联到了玄学。苏东坡学究天人,尚且没有悟透个中玄机。徒增一笑耳。